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桂林会展新闻> 中国飞船“神一”至“神六”的桂林幕后英雄

会议小助手

中国飞船“神一”至“神六”的桂林幕后英雄

中国飞船“神一”至“神六”的桂林幕后英雄 2007年5月21日 作者:记者张迪 ——访第十一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桂林航天电子公司总工程师王立忠 本报记者张迪 5月7日,团中央在公布了第十一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名单,桂林航天电子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王立忠成为广西5名入选者之一,也为桂林唯一的一名入选者。日前,记者采访了这位十多年来一直在幕后为“神一”至“神六”默默奉献的英雄。  他负责的继电器用于飞船逃逸塔电源切换控制系统 航天继电器关系着每一次航天发射的成败,虽然产品结构看起来简单,但是要在简单的结构中实现苛刻的技术要求,却是难上加难。 自从1990年从武汉华中理工大学毕业分配到一六五厂(桂林航天电子有限公司前身)干起航天继电器研究的那一天起,王立忠就在研制中不断学习和实践,在实践中大胆创新。他多次对传统继电器结构进行技术改进。飞船用继电器由于筛选严格,平均淘汰率20%,部分批次甚至超过一半。为解决这一问题,他进行了大量的分析、摸底试验,通过优化结构,使性能提高很快,对整件也采取了防振措施,使振动淘汰率大幅度下降,对漏气问题采用簧片侧焊方法,降低焊接时间,最终使该产品顺利通过了技术评审,满足了飞船的技术要求。 他负责的新品中某型继电器,用在飞船的逃逸塔电源切换控制系统,在紧急情况下,如果电源切换不了或切换不及时,将直接危及到航天员的生命安全。为确保产品的安全可靠,他在产品结构上打破常规,采用差动式磁路,引入国外产品采用的返簧结构,并对这种结构大胆进行了改进和完善,从而解决了差动磁路吸力曲线范围窄、吸反力配合困难的问题。为解决开断高电压,首次采用多断点串联开断结构,将传统的双断点开断结构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如今,他开创的返簧技术、多点串联开断技术已推广应用到该公司的多个产品中。在庆功会上,王立忠忍不住痛哭失声 回忆从“神一”至“神六”攻关中最难忘的事时,王立忠告诉记者装配在“神三”上的某型继电器的研发过程令他终生难忘。 当时,国家计划生产载人航天飞船,因此对产品的要求也特别高。因产品不仅事关飞船安全,更关系到公司未来的出路,公司领导压力也特别大。最初,王立忠和同事的思维陷入固定模式,总是想着在老产品基础上改进。结果,来来回回做了100多次试验,技术状态始终不稳定。后来,做试验的工人都“抱怨”成了他们的专职试验员。“那两三年,神一至神五的总指挥一年都来七八次,有时一年来十多次。”回忆当时思维陷入固定模式研发工作进入“死胡同”的情景,王立忠笑言当时他和同事连跳楼的心情都有。 压力有时是动力,但有时也会变成阻力,对科研工作者尤其如此。由于长时间攻不下来,王立忠和同事心里也很难过。此时,比他们压力更大的领导层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强装笑脸安慰他们不要急,实在不行也没关系。领导层举重若轻的安慰释放了王立忠和同事的压力。后来,王立忠和同事调整思路,把原来的老方案全部推翻,抱着背水一战的心态,否定自我,大胆创新,采用新的结构,反而走出一条新路。为保证产品稳妥可靠,新方案从各个技术角度又做了100多次验证试验,最终通过了专家的评审,完成设计定型。 在定型后的庆功会上,想起经历的种种磨难,当着几十号人的面,酒后的王立忠忍不住痛哭失声。 采访中谈及这段“故事”,王立忠坦告记者,当时他的心情特别复杂,回想当时走投无路的种种艰难情景就想哭。 他担任技术部门领导期间,技术人员研制的新品项目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6项,国内领先水平的4项,填补国内空白7项 由于工作业绩突出, 1999年王立忠被任命为研究室主任,全面负责新品型号的研制开发工作。走马上任后,王立忠与技术人员同甘共苦,先后攻克继电器多余物、微型继电器接触电阻、继电器密封性能等一系列影响产品批生产的重大难题,公司生产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继电器年生产能力达到了25万只。由于他们不断的努力和辛勤的付出,圆满完成新品开发等多项科研工作,满足了航天重点型号和武器装备的需要,受到了总装备部的表彰。 在王立忠担任技术部门领导的“十五”期间,技术人员研制的新品满足了航天、航空等各重点型号配套要求,新品的应用使型号整机性能、可靠性指标提高,并部分解决了进口替代问题。新品项目中,全部达到国内先进以上水平,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6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4项,填补国内空白7项。 十多年来,王立忠先后研发出多个新品,其中8项重点新品分别应用于航天重点型号,其中某型号电磁继电器1995年获部级科学进步二等奖,某型号磁保持继电器2000年获国防科学技术三等奖,其研制的航天继电器大面积应用于我国航天、航空及其它领域。 桂林生活网-桂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