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桂林会展新闻> 香港主流媒体资深时评员走评桂林——如诗 如画 动感 活力

会议小助手

香港主流媒体资深时评员走评桂林——如诗 如画 动感 活力

香港主流媒体资深时评员走评桂林——如诗 如画 动感 活力 - 2007年6月12日 作者:本报记者 刘桂丹 6月6日晚,桂林迎来了由凤凰卫视、亚洲电视、《文汇报》、《大公报》等香港主流媒体的资深时事评论员、资深栏目主持人、专栏作家组成的香港时事评论员广西考察团,他们是应自治区党委外宣办邀请前来考察的,自治区希望利用香港媒体及舆论的优势,向外推介广西,树立广西的对外良好新形象。 自治区对香港时事评论员团非常重视,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沈北海6日会见了考察团,希望考察团一行通过对广西的实地考察,提出很好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扩大广西在海内外的知名度。 考察团在广西的考察时间为6月4日至9日,大部分时间安排在桂林。他们边走,边看,边评,是为“走评”。 美中嫌不足:“两江四湖令人意外” 6日晚上8点多钟,考察团一行在夜色中抵达桂林,短暂的晚饭后,他们从下榻的饭店乘游览船考察桂林两江四湖环城水系工程。工程副指挥长王昌升一路向他们介绍了两江四湖的工程对环保、民生、旅游带来的种种益处。考察团在湖光山色与城市变幻中,感受到了“千山环野立,一水抱城流” 、“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景交融”的桂林城市特色,很多人联想起威尼斯水城、巴黎的塞纳河和荷兰的阿姆斯特丹。 《文汇报》助理总编辑、评论部主任、主笔区汉宗说他一直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印象,但丰富的旅游资源,只有在精心经营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其作用。两江四湖、《印象·刘三姐》是桂林山水的神魂又一次升华。两江四湖经营得很好,与西湖各有千秋,尤其是晚上,桂林的夜晚更精彩,移步换景,给市民和游客提供了赏心悦目的好去处。 身兼凤凰卫视评论节目主持人、言论部副总监、专栏作者多职的考察团团长何亮亮说,以前曾看过对两江四湖的报道,如今亲历,感觉还是很意外。考察团员们都很赞赏两江四湖的环保概念,但他们中的多数表示不太喜欢这里人工化痕迹浓的东西,尤其是“外国桥”。 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研究助理教授、电台时评节目主持人沈旭晖认为,“西洋桥与中国桥拼在一起不和谐,老外看到不自然”。何亮亮说那些“外国东西”虽然无可厚非,但他更喜欢本土的。 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研究所助理教授、《信报》和英文《南华早报》专栏作者潘洁博士对两江四湖“收集世界名桥”持“保留”意见,她说就像漂亮的姑娘,戴了很多首饰,让人不知哪个是真;很多又不是自己的,让人觉得虚假。她认为,山水是桂林可持续利用的资源,是桂林的本质。外国建筑有它的人文背景,搬过来并不能给你增值,“就像《印象·刘三姐》只能在桂林一样。” 对于两江四湖的桥,向来看法不一,就是考察团也有人认为这可以满足多元需求。反对者多是有在国外生活经历的人。 陶醉山水间:“就像走在风景里,走进画里” 香港时评考察团在桂林考察期间,桂林连降暴雨,可以说他们的桂林之行一路伴着风雨。虽说风雨带给出行带来诸多不便,但他们也由此领略了“雨桂林”、“漓江烟雨”的胜景。7日,他们游览了漓江、阳朔、阳朔西街、荔蒲银子岩,考察团员们深切领略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他们在漓江游船冒雨冲到甲板上拍照,把自己定格在“中国水墨画”里。主要为《信报》、《都市日报》写专栏的文章的崔少明先生庆幸遇上了“烟雨漓江”,他说雨中的漓江真像是中国画。 沈旭晖是此次邀请的香港时评员中最年轻的,同时又是少数从未到过桂林的团员,他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曾在美国、英国留学,并获取牛津大学博士学位,惜墨如金的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去过世界上很多地方,桂林是最漂亮的。走在这里,就像走在风景里,走在一幅画里。” 亚洲电视副总裁、香港中观研究所所长、专栏作者刘澜昌博士说他已找不回十几年前记忆中的桂林了,只是“山水依旧,还多了个两江四湖”。他说曾看到《人民日报》说漓江污染厉害,呼吁“救救桂林”,但现在看到桂林环境保护得很好,新桂林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桂林更有吸引力了。 遗憾中的期待:“今天看不到,以后一定再来” 暴雨、洪峰导致7日阳朔的《印象·刘三姐》停演,计划中的龙胜龙脊梯田、龙胜温泉项目也因此取消,负责接待的市委宣传部及时调整,8、9日安排了象鼻山、七星公园、兴安灵渠、临桂刘三姐茶园等新线路。考察团团中只有潘洁一人看过《印象·刘三姐》,大家都希望在阳朔多呆一天。但经联系气象部门,次日还是有暴雨,这使他们非常抱憾,但也更激发其向往之情,许多人表示还会为此再来。“今天看不到,明天看不到,以后一定再来。”在闽北插过队的何亮亮对龙脊梯田也很向往。 为了给他们“解馋”,市委宣传部7日晚在东街安排了一个座谈会,播发《印象·刘三姐》的广告片,并让阳朔县及演出投资商介绍相关情况。《资本》杂志总编辑兼时事评论员许平看了广告片后说,这让他产生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他说从未看到过舞台跨度这么大的演出,也从未看过启用渔民和农民的表演,中国的传统戏剧已在萎缩,但《印象·刘三姐》却把广西的传统戏剧保留了下来。 座谈会后,考察团又先后奔赴西街。何亮亮看到,这里的山水吸引了外国人,外国人又成为西街的风景,吸引了中国人,使西街成为中国的小资天堂。 《亚洲周刊》资深特派员江讯在此留连到子夜,声称探索到许多西街背后的故事,他可以写出一本书了。 桂林是香港首选旅游目的地之一:“肯定是入三甲” 考察团中的多数团员多年前随旅行团快速游览过桂林。桂林城市在这个世纪初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桂林对于他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名字,陌生的是城市。 在广西师大王城校区,这个全国保存得最好的明朝番王府,考察团了解了桂林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看到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石刻的真迹,瞻仰了中山纪念碑、对桂林历史文化名城有了感性的认识;站在2000多年前秦代修筑的伟大水利工程之上,代表团的思绪像冲开陡门灵渠水一样,他们纷纷盛赞这一工程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作用。 他们说,包括香港在内的境外人士很多对桂林、广西的概念是含混的,大家都知道桂林,但不知道桂林属于广西,更不知广西的首府是南宁,这次来弄清楚了。同时弄清的还有桂林悠久的历史、进取和更美丽的现在。 《大公报》评论部主任、《大公报》时评等专栏作者王椰林年轻时曾在北京生活,至今京腔尤存。他说,桂林在在香港人的中国旅游目的地中排名中,是“肯定是入三甲”的首选。他曾于1981年到桂林旅行结婚,“那时桂林很落后,但山水很美。”1998年冬第二次到桂林,那时桂林正在进行城市建设,“印象最深的是出租车司机说的,桂林市长要建100个漂亮、卫生的公厕,而那时全国的公厕都是大问题。”这次来,他感觉桂林进步很大,虽然有美丽的山水,长久的旅游历史,但还是不断进取。香港人喜欢来并不断来桂林,与桂林不断推出新项目有关。 何亮亮说,桂林真是名不虚传,而且“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开发旅游,桂林应该是建设得比较好的,山水与城市结合得那么好。何亮亮对曾在中国现代历史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的桂系非常感兴趣,在桂林还专程到书店寻找相关的书籍,希望能进一步探究,经济落后的广西,如何能在当时发挥那么大的作用,进一步探究桂系文化、桂林的抗战文化。 在离开桂林的前夜,区汉宗感叹到,广西、桂林的发展脉络清晰,广西经济起飞有希望,他回去将呼吁香港工商界人士到广西来寻找商机,体验新桂林。 桂林生活网-桂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