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桂林会展新闻> 香江盛景一水相连:桂林人的香港情结

会议小助手

香江盛景一水相连:桂林人的香港情结

香江盛景一水相连:桂林人的香港情结 - 2007年7月3日 作者:记者 梁亮 纪念香港回归十周年特别报道  记者  梁亮 市民汤小姐心中,一直有个香港梦:“去香港不是为了看明星,而是为了去购物。既然现在还没有能力去,那就逛下‘小香港’算了。” 她说的虽是玩笑话,却让人乍然想起桂林人熟悉的“小香港”来了。   最初的那个旧货市场 八桂大厦、正阳步行街等新商业区的先后营业,让曾经盛极一时的“小香港”多了许多“对手”。然而从1982年到1998年,这个商业区却一直是桂林人逛街购物的首选。那里大额的税收贡献、迅速的物流周转,常常把近在咫尺的国营百货商场都比了下去。 市发改委综合科的一位工作人员曾写过一份关于中心广场建设过程的材料。据他回忆,“小香港”这个曾经影响了一大群桂林人审美情趣、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引领桂林时尚品味的市场,其实最早可以追溯到抗战时期。 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从沦陷区来桂林的难民为了维持生计,经常到依仁路、正阳路一带摆地摊。久而久之,那里便逐渐形成了以贾衣为主的旧货市场。这就是“小香港”的前身。在1950年被取消之前,这个市场已容纳了包括贾衣、旧货摊、拆字摊、卜卦摊、零食担等“经营内容”在内的地摊100多个。 建国后,计划经济一搞就是20多年。卖衣服的、修鞋子的……等等一切自由经济都成了要割掉的“资本主义毒草”。直到改革开放之后,“坚冰”才终于有了消融的迹象。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市工商局投资12万元在正阳路、依仁路一带建成了使用面积900多平方米的小商品市场。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那也就是个为待业人员提供就业机会的“跳蚤市场”。然而,就是这个定位在“地摊”一级的市场,让个体私营经济在桂林有了生发的土壤。此后,工商部门又陆续投入上千万元扩大市场建筑。1982年4月1日,市场正式开业,经营百货、成衣、食杂、缝纫等的101户、522位从业人员成了市场内第一批业主。   一个约定俗成的名字 当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大型文艺晚会6月30日晚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时,近年来难得同台的张学友、黎明、郭富城、刘德华合唱《始终有你》。这四位歌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是叱咤香港乐坛的“四大天王”。 当时,他们是时髦、前沿、流行的同义词。正当他们所代表的香港流行文化席卷祖国大陆的时候,“漂移”在正阳路、依仁路之上的市场规模也扩大了。 或许是业主们的营销模式和理念与香港的商品经济有些相似,或许是市场内的商品多少与香港沾边,又或许逛市场的感觉满足了大家对香港“购物天堂”的渴望,那个一直没有“官方名字”的市场有了约定俗成的名号——“小香港”。 在那个年代,国营商场里是千篇一律的白衬衫、蓝裤子,而杂志上的时髦服装根本看不到。年过四旬的李女士对此印象深刻:“谁年轻时都喜欢赶时髦。但(上世纪)八几年的时候,我们却很少有机会时髦一把。‘小香港’出现后,里面花花绿绿的颜色、丰富多彩的款式才让我们找回了一点年轻人的朝气。” 在不用上工的日子里,即使什么也不买,李女士和几个小姐妹也会相约去那里逛逛。回想当时感觉,她说:“那种闲逛对于我们来说真是一种享受。在我们心中那是一场约会,一场我们和‘香港’的约会。”  市发改委综合科那位工作人员说:这种“致命”的吸引力是“小香港”自由经济的性质所与生俱来的。 在当时,广州、深圳是众多业主去得最多的地方。他们的不停往返,把档次各异、种类众多的新潮服装、鞋帽、小家电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桂林。桂林人麻木许久的眼球为之一亮,一直被苦苦压抑的对时尚的追求也终于找到了新的释放点。 市场经济发展的“摇篮” 1990年,“小香港”摊位数达到了332户,全年的营业额也突破了1000万元。随着“小香港”名号越叫越响,许多想在商海中搏得一席之地的年轻人在投入大量金钱的同时,也留下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 博得“第一桶金”后,王小姐已经转向其他领域发展,但在“小香港”拼搏的那几年却一直是她心中最为激动的印记:“当初做生意只是为了找个事做。听说‘小香港’生意好,我就想尽办法凑了点钱。” 可进去之后,王小姐才发现在“小香港”的竞争其实很激烈:如果选货的眼光不够狠、下手不够快,顾客根本不会来你摊上看一看。顾客上门了,还要懂得跟他们讨价还价,既不能太好讲话也不能一点退让都不给。 尽管没有正式的“单位”,但她始终为自己是“小香港”的业主而自豪:“也是在‘小香港’的那几年,我才真正了解什么是市场经济,我才真正了解了外面的世界。”正因为有了成百上千个王小姐这样的业主,“小香港”终于成了当时桂林最主要的小商品集散地。 据有关部门统计,在桂林旧城改造前,“小香港”里的个体业主已达800多户、从业人数2000多人,每年上交利税400多万元。17载风雨,终于让“小香港”历练成了响当当的金字招牌,正阳路、依仁路及体育馆周边区域的临街旺铺更成了“钻石”地段。 “香港元素”越来越多 随着社会经济与城市建设的发展,“小香港”简陋的经营格局与模式已渐渐落伍。1998年年底,桂林拉开了大规模城市建设的序幕。1999年12月28日,桂林中心广场落成。原“小香港”的业主们“转战”地下,把旺铺开到了广场下。 “升级改版”之后的“小香港”,港味更浓了。小香港管理有限公司一位工作人员说,最初,“小香港”地下商城的各区是按A区、B区、C区及中区进行划分。商城正常运作约半年以后,大家都觉得是为“小香港”的区域和街道重新命名的时候了。商议的结果很快被付诸实施。如今,漫步于“小香港”地下商业街,除了店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九龙大道”、“中环”、“旺角”、“尖沙咀”这样充满着浓郁香港气息的字眼总能轻易的闯入人们的眼帘。 事实上,富于港味的商铺并非只有“小香港”才有。在市场经济的发展日益纯熟的同时,桂林从香港引入的已不再单纯是服装的颜色、饰品的款式。漫步于桂林街头便不难发现,诸如港式茶餐厅、港式奶茶店等诸多富含香港独特运作模式和销售理念的店面已越来越多。 随着大量世界品牌的不断涌入,桂林人的眼界宽了不少,挑选商品时的“口味”也刁了很多。尽管“香港风格”已不再是引领桂林时尚风潮的“标准”,但在大部分市民心里,香港却仍有一席之地。李女士说:“尽管还没能亲眼看看香港,但这已经是一个触手可及的梦。” 桂林生活网—桂林晚报  :1376813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