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桂林会展新闻> [走漓江特别报道]问水——超越历史的两江四湖

会议小助手

[走漓江特别报道]问水——超越历史的两江四湖

[走漓江特别报道]问水——超越历史的两江四湖 - 2007年7月10日 作者:记者 郑斌 黄月波 文烨 郑利平 榕湖夜景    记者 唐艳兰 摄  记者 郑斌  黄月波  文烨  郑利平 67岁的李书佳,每天傍晚,都要沿榕湖走上一圈,然后在古南门前停住脚步,很惬意地看着湖上满载游客的游船穿梭来往。 就在李书佳驻步的地方,就是800多年前宋代诗人黄庭坚系舟处,当年,包含榕湖在内的宋代环城水系里,一样舟楫频繁,是达官贵人携家带口逍遥于山光水色的好去处。 一次史上规模最宏大的城市改造,把黄庭坚泊舟的宋环城水系,改变成了今天普通市民李书佳眼里的两江四湖。 同样的山光,不一样的水色,改头换面的两江四湖,在延续着宋环城水系的历史脉络时,又鲜明地张扬着时代的个性。 这种张扬,是一种承接历史的超越。 这次以做活水文章为主题的城市改造,所趋向的城市生态化意识,所谋求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生态和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理念,无疑代表着现时桂林城市建设的价值风向标。  这种超越,注定让两江四湖成为城市生态景观、成为水文化与城市建设融合的典范。 重现:千峰环野立 ,一水抱城流 黄庭坚是被贬广西途经桂林的,在他把小舟停泊在古南门前,桂林城中旖旎的湖光水色,让他一扫心头阴翳,满心舒畅。 那时的环城水系,是漓江之外,桂林城内另一处绝佳景观。 环城水系的渊源,最早要追溯到唐朝。当时,东边的阳塘——今榕湖、杉湖,为唐代建桂林城时挖掘的护城河,西壕塘——今桂湖则是南宋末年开掘的护城河,而今天的木龙湖,本来只是宋代的小城壕。 唐时,这些护城河和密布的湖塘,是出于军事防御的需要疏浚引流,以阻隔敌人的侵犯。 南宋时期,官府对护城河水系进行了长达12年的修复和扩建,渐渐形成了把漓江和榕、杉湖、桂湖、朝宗渠连成一体的环城水系,这是今天“两江四湖”的原始雏形。 那时,驾一叶小舟从伏波山环珠洞出发,南下,可游象鼻山、南溪山,北上,可直达叠彩山,经二江口入小东江,可饱览七星山、穿山、塔山秀色返漓江,可经雉山游阳江,一路美景一路诗,无人不为之倾醉。 这条阳江,就是今天的桃花江。古时桃花江两岸,夹竹桃如火,田畴如绣,月夜静美,所以,自唐宋开始,骚人墨客、名媛显贵,均喜在阳春三月,放舟阳江观春景,竹波戏水一番,闻名于史的“阳江秋月”美景就由此而来。 因为城内湖光山色的美丽,历代文人用诗词歌赋把桂林山水文化描摹地淋漓尽致。脍炙人口的“千峰环野立 一水抱城流”绝句,就是当时环城水系的传神写照。 时光,斗转星移,随着文明脚步匆匆,古老的环城水系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创造:城建大手笔,处处绘新意 宋以后,环城水景渐衰,社会的动荡,直接影响到城内的景致,在一些特殊时期,甚至还遭到了破坏。 元朝时,武人当政,无暇水景建设,加之地方豪强与贪官污吏相互勾结,侵占湖泊沟塘为私人田产,曾经繁盛一时的宋代环城水系,开始出现衰败迹象。 至民国时期,桂林城已没有连贯的水系了,昔日的一些湖塘河泽,或淤塞或干涸,或被平为了陆地。 “千峰环野立”仍在,“一水抱城流”却消失了…… 这些逝去的风景,却在桂林人的记忆中留存。这种记忆,终于在时光进入激动人心的20世纪末时,让桂林人抑制不住内心的渴望,产生了再现环城水系盛景、并创造性地打造城市新景观的冲动。 1998年9月18日,“两江四湖”的概念,被首次提出。 一年后的8月23日,住在东镇路木龙湖畔的林六富,对耳边传来的挖掘机轰鸣声和旧房被推倒的声音并不是很在意,很久以后他才知道,那一天,是“两江四湖”工程正式启动的日子。 按照“连江接湖、清淤截污、架桥修路、显山露水”的指导思想,两江四湖工程历时两年10个月,重新疏通了一条千年古水道,再现“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的水城奇观。 这一次,不是简单的再现,而是饱含张力的创造。 连江接湖——把漓江、桃花江与榕杉湖、春天湖、桂湖、木龙湖连在一起的同时,还创造了多项记录:全长7.83公里的“一沟两渠”引水入湖工程,暗渠为通向内湖的洁净漓江水,明渠供农灌之用,也可堪称桂林一绝;木龙湖升船机,是我国第一个载客观光用垂直升降升船机;春天湖船闸,是继木龙湖升船机之后,为实现四个内湖与外江环城通航而建设的重要控制性建筑物,是国内尚无先例的单级、双线、省水船闸。 清淤截污——在桂、榕、杉湖清淤工程中,共清除了60余万方淤泥,这个数量,在广西城市内湖清淤工程中,堪称第一。  架桥修路——两江四湖共新建19座桥,每一座桥都如同不同色调的彩虹,在湖面上勾勒出一道道美丽的弧线;道路则随景而动,路绕景转,小路在植物群落间曲径通幽。 显山露水——为了获取山重水复、峰回路转的景色,对江、湖两岸的高房进行了拆除,对山地进行了高树绿化。 两江四湖工程前,现在木龙湖的位置,是密集的民房,而在宋代,这里是一排排的兵营。为连通漓江与内湖,收到显山露水的效果,两江四湖工程在这里整体拆迁旧房近15万平方米,创下广西单项城建工程中一次性整体搬迁安置人数最多,规模最大,时间最短,拆除房屋面积最大的记录。同时,在叠彩山与铁封山之间开挖土石方100余万立方米,开挖了长度达1100米的人工湖,人工湖因靠近木龙洞得名“木龙湖”。 这些创造性的指导理念,最终打造出一个集“自然之韵、历史之寓、城市之光、生态之意、民生之趣”尽包容其中的两江四湖。 创造的结果,是前所未有的超越。 超越:显山露水时,保山且护水 两江四湖延续着我们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又超越着历史去创造着新的城市。 超越,体现在保护中。 两江四湖工程,突出了桂林作为中国著名历史文化名城所具有的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内涵,在环城水系恢复和沟通中,原先一大批如舍利塔(唐代)、宋城墙、李济深故居、叶挺将军被囚处等曾被湮没、被遗忘的重要古迹得到修缮、保护和挖掘。 超越,体现在弘扬上。 两江四湖在建设中,打造了一大批名人塑像、名人故居、亭、阁、塔、廊,以及金石碑、园等。在榕、杉湖沿岸,就有杜甫、韩愈、陈毅、郭沫若、张大千、茅盾、康有为、邓拓等吟咏桂林山水诗词碑刻。 超越,体现在创新里。 两江四湖工程,注入了全新的环保和生态理念。 建设中高度重视清淤截流,清理了沉积多年的湖底淤泥,截断了流进四湖的几乎所有污水管道,还四湖以本来的清秀。 人们意识到,城市河道和自然景观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把它们当作了开发和保护的重点,为此,不惜巨资,依山就势,修库蓄水,开渠引水,造湖扩水,环流活水,整个改造过程,充分体现着人工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的融合,既“显山露水”,又“保山护水”,实现地尽其能,水尽其用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 这些超越,让桂林人产生了更丰富的想象。 桂林又在酝酿两江四湖二期工程——五江四湖,计划中,将把小东江和甘棠江也纳入环城水系,届时,整个桂林城区将被水贯通,那时的桂林,将真正实现“东方威尼斯”的水城梦想。 桂林生活网—桂林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