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之后异化特色渐行渐远 西街未来何去何从
来源网站:2 发布日期:2007-07-12
繁荣之后异化特色渐行渐远西街未来何去何从
2007年7月12日 作者:记者 刘桂丹
西街,曾经因接踵而来的西方背包客,而成为国内一条著名的洋人街。如今,繁荣之后的西街变味了,变得喧闹、浮躁,商业味浓重,原来吸引人们的魅力正在消褪。它是退回去,回归洋人街的特色;还是继续前行,接近都市,成为一条普通的中国县街?西街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
西街,乱了,乱了……
本报记者 刘桂丹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由当地人与西方游客共同打造的西街是阳朔、尤其是阳朔晚上最有魅力的地方。《印象·刘三姐》诞生之前的10年,西街是阳朔第一旅游品牌,现在也依然是阳朔最具吸引力和必游之地。
但记者近日四访西街,看到这里的白天还算正常,只是那些假冒名牌店让有自尊心的国人汗颜。而一到黄昏,街上就开始充斥着高分贝的音乐,声音大时让人无法在西街驻足,有的店还将音箱挂在室外,路人彼此交流都很困难,这些店前还站着打扮、举动怪异的拉客者。晚上11点,烧烤等各类摊车蜂拥进街,主街立时变成露天夜市摊;而街头则成为正三轮摩托车揽客的地方,多时约有三四十辆车,俨然一个停车场。
西街街中心”李萍咖啡店”的店主说:”以前西街非常安静,店里放着轻音乐。现在西街变味了,大量的国内游客拥入,制造了现在的西街,外国人不喜欢这样的歌吧、酒吧和商业化的气氛。只要街上声音大,我的客人就少。”
桂林导游协会副会长、桂林国旅导游孙路提起西街近年越来越严重的兜售现象直摇头:”游客游完漓江本来心情很好,但进到西街还未来得及欣赏,就被卖不知真假的檀香扇、明信片、摄影集、手工艺品、假劳力士手表的人轮番轰炸,客人心情顿时恶劣。”
2004年,西街外国人非常地多,中国人也逐渐增多,西街也从那时起逐渐发生变化。但变成现在这样,的确令熟悉它的过去的人咋舌。
曾经的西方背包游客天堂和中国密度最大的洋人街
西街是阳朔镇连接阳朔漓江码头的古街。上世纪80年代初,被称为”背包客”的西方自助旅游者被阳朔风光和乡村美景吸引,而在阳朔逗留,适应他们的餐馆、酒吧、旅店也就应运而生。”背包客”们在此短则停留三、五天,长则住个一年半载,有的干脆长住下来开店经营,或与当地人结婚,成为西街新居民,西街也逐渐繁衍成中西文化合璧的街区,成为在阳朔逗留的西方自助旅游者们的主要活动区域,街上的洋人甚至比当地人还多,他们在西街观光、生活、工作、学习,”洋人街”由此成名。由于游客们来自世界各地,西街又被称为”地球村”。
那时的西街是宁静的,只有乘船游览漓江的客人上岸后会在中午带来暂时的喧闹。但无论你何时到西街,都会见到金发碧眼的老外。他们在西街的西餐馆、咖啡馆、酒吧和小旅馆或三五围坐,或一人独处,悠悠饮着啤酒,细声闲谈,神情悠闲。
世纪之交,西街进行了保护性改造,修葺后的西街特色更鲜明:一色的粉墙、青瓦、木门窗,店铺的招牌一律木制,就是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这些全国统一标志的储蓄所也不例外。西街的国际氛围和西街的外国人也成为吸引中国游客的因素,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到此观光、停留,”非典”之后,西街几乎没有淡季。
繁荣之后的异化
随着游客的日益增多,西街经常是水泄不通,中午、晚上和黄金周游客高峰期,西街呈现”人满为患”的状态,多时一天有3万人次在此流淌。而房租也在持续攀升,越来越多的外地商人到此开店,经营的商品开始变化,现代化的装修材料和风格也开始出现,歌吧、迪吧也开始萌生并招致扰民的批评。阳朔县在2005年下半年举行了一次市容大整顿,西街整顿的重点就是清除违章建筑和有碍观瞻的遮阳伞棚,限制音量,禁止在马路上设摊点和摆放露天吧桌,以疏通道路。
整顿之后的西街清爽了许多。只是,西街上的露天吧曾是西街最有情趣、最有魅力的一部分,也在这次整顿中被抽掉了。
这些并没有妨碍西街的继续繁荣,国内游客越来越多,尤其是广东游客越来越多,有的人还一次次专程为西街而来。记者曾在”丁丁”见过一个两个月内来了6次的广东人,他白天睡觉,晚上就在西街尽兴。中国人喜欢喧闹,喝了点酒兴致更高,这部分人的冲动消费能力还很强,于是市场开始向他们倾斜,歌吧、迪吧也越来越多。
同时,兜售各类小商品、手工艺品和拉客、卖花的人也越来越多,他们轮番、执着地纠缠,让游客不胜其扰,疲于应付的外国游客只好一走了之。
特色正在远去
西街所有不需要靠声响吸引游客的店和多数被访居民、旅游者、导游、官员都对西街的现状不满,有的人甚至为西街伤心、愤怒。许多西街居民和长期在西街经营的店主不约而同用”毁灭”一词来表达对西街的担心:”西街快被毁掉了!”
普遍不能忍受的是噪音,在此居住的西街、县前街居民更是难以忍受”每天晚上8点至凌晨、有时至半夜”的噪音,他们通过”110”、环保投诉电话投诉,最近又联名上书强烈要求有关部门解决这一问题。
一位姓莫的居民更是没有好声气:”‘西街'好个屁?越来越吵!”听说西街还曾发生睡不着觉的愤怒的居民砸毁歌吧音箱的事件。在居民联名抗议书上签字、盖章的莲峰居委会也觉得西街越来越不像话。他们说,开了歌吧、酒吧后,治安也差了,一些年青人酒后兴奋滋事,同时也给小偷们可乘之机。
噪音之外,是西街的日益商业化尤其是仿冒名牌店问题。而这些只是表面现象,西街在走向商业化的同时,正在失去它的安全、古朴、亲切、博爱等人文精神。亲手缔造西街的阳朔人是比较珍惜游客的,他们或许有些散漫,不太标准,不够规范,但他们从不拉客,从不拒绝游客照相、从不侮辱游客。而这些现象现在都出现了,今年5月竟发生外地店家打架事件,据说还误伤了游客。
西街将往何处去?
所有热爱西街的人们都在关注西街的未来。它是退回去,回归洋人街的特色;还是继续前行,接近都市,成为一条普通的中国县街?西街何去何从?应该有一个选择。
人们已经在为西街作出选择,现在已有不少西方游客往西街相邻的桂花路转移了。也有好几个知名老牌店和外国经营者从西街撤走了,”小马的天”回法国了,新加坡人的”红星特快”迁到桂花路了,港商的”玫瑰木”的停业甚至惊动了国家旅游局官员,澳大利亚”原始人”阿泰正在找下家。他说:”我对西街已经很伤心了,这条街本来是很出名的,现在吵得不是人呆的地方。”
虽然西街目前还是国内外国人密度最大的街,对于初次慕名而来的游客还是很有吸引力,但多数游客不愿意也无法在此久留了,记者在西街看到,人流如潮水般涌来,又如潮水般退去。
是最初的西街吸引了外国人,他们又吸引了中国人。如果外国人离去,西街还能留住中国人吗?中国游客会为迪吧、音乐吧来西街吗?广东一位”来过N次”的张小姐说,现在除非路过,她不会特地再来西街。
西街正站在它自己的十字路口。
西街管理之惑
本报记者刘桂丹 看着西街发展的游客、导游、居民,都怀念2001年前的西街,西街今天的繁荣,也是那个时代成就的体现。但时代毕竟在发展,现在西街出现的问题,实际是繁荣带来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同样的问题别处也存在,如江苏的周庄。
没有固定机构管理的名街
西街是西街和阳朔百姓为适应西方游客需求自发形成的,多年来由所属社区和县相关部门轮换进行管理,至今没有一个类似物业管理委员会之类的固定机构负责。
2001年西街保护性改造完成之后,阳朔县为西街确定了“石板街、白粉墙、小青瓦、木门窗”的建筑风格,包括商店招牌的材料。这应该是西街第一个管理制度,也曾经维持了西街的有序发展。但约两年后,违章建筑、乱搭乱建、超门面经营、音响“扩张”等现象逐渐出现,喷绘、玻璃橱窗、瓷砖等现代化装饰也逐渐出现。那时,阳朔就有官员忧虑西街的前途,担心专为休闲而来的外国游客会弃之而去。
2005年,阳朔进行了市容大整顿并将西街列为重点,目标就是要将西街恢复到2001年前的状态,他们也认为那时的西街是最舒适、最和谐的。那次行动,对西街违章建筑、乱搭乱建、占道经营等现象进行了高压整顿,对整条街的音量也进行了控制,当时收到明显效果。
但是西街的秩序仅维持不到半年时间又开始发生变化,现在除了违章建筑和白天的超门面经营控制得较好之外,有些方面已呈现西街出名之后最糟糕的状况,半年未去西街的人简直大跌眼镜。管理上的困惑与分歧
对于西街的现状,管理部门也很头疼。城管负责人莫志斌说,晚上11点钟城管大部分人员下班后,占道经营和摩托载客者就依仗人多势众进入西街,少数城管人员根本管不了,5月3日就有7个城管队员在执法时被打伤。
阳朔县环保局长也说,大家反映的噪音问题确实存在,但取证很难。“我们的人一去测音,他们就把声音关小。”
阳朔也曾出现过专营宰客的黑店,但非常迅速地被杜绝了。西街有一段时间小偷猖獗,游客和当地群众意见很大,今年“五一”开始有关部门进行整治后明显减少。人们疑惑,噪音、假货、无证兜售、车辆管制等问题怎么就管不了呢,一位外国经营者认为“政府至少可以管噪音和假货”。
也许,许多不直接依赖西街生存、不居住在西街的人,感受不到西街的珍贵和西街特色的意义。如果不是游客,则很难感受到被兜售者轮番缠磨的烦恼。一位美国游客在西街吃了一餐饭,就学会了一句汉语:“不要”。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研究所的潘洁博士感觉卖花女的眼神“好像你不买,她就要吃掉你似的”。桂林国旅导游孙路说他所带的每个团都无一例外地被反复打扰,那个卖假劳力士手表的人还特别“执着”。
一些人认为外国人消费低,“一杯啤酒坐一个晚上”,因此“我们不能只做外国人的生意”。记者也曾去求证外国人的消费能力问题。接待外国游客较多的店主都反对这一说法,“他们只是不浪费,而且看到店内人多会自行离去,桌面也保持得很干净。”他们说更愿意做外国人的生意。
记者观察到,外国游客大都集中在安静的餐店,而且好几个店还坐满了。那些歌舞吧,尽管音响开得很大,拉客者手舞足蹈地吆喝,但也未见得火爆,有的还相当冷清。
“西街其实不难管”
张高雄是曾经的“西街街长”。
记者见到张高雄时,正看到他喝退了一个向游客推销的卖艺人。问他为什么要管,他振振有辞地说:“我是西街的居民!我是党员!”
据张高雄称,他从1992年任居民小组组长起开始义务管理西街,那时主要是管“门前三包”。1995年4月阳朔成立了市容办管理西街。1997年市容办解散,确定为步行街的西街由交警与运管部门联合管理。 2002年西街的管理部门改为综合执法大队,2003年又由阳朔县公安局治安巡防队管理。张高雄的身份也随着管理部门的变换而变换,不变的是他始终是西街管理的骨干分子,直到2004年。
作为“西街街长”,张高雄亲手从桂林市市长手里领取了“文明示范街道”的牌匾,也接受过中央电视台、亚洲电视台等境内外媒体的采访。
人们对张高雄最满意的是他敢管,说他像“包公”铁面无私。他也说自己“做得出”,他罚过县长的款,还罚过自己兄弟和妹妹的款。
西街所属的莲峰社区居委会说,“西街其实不难管。”张高雄最初也是受居委会委托进行管理的。居委会在2002年制定了“西街文明公约”,第八条就是“节制娱乐,不大声喧哗,不大声放大音响音量,不妨碍他人生活和休息。”
“西街不能放”
其实,阳朔的管理者也不同程度地看到了西街的问题。一位领导曾在督促某部门加强管理时说:“西街如果毁了,那是犯罪!”
目前,阳朔县环保局针对居民反映强烈的噪声问题,已拟定了一个治理方案,即由监察、工商、公安、环保、文化、城管和阳朔镇及西街所属的莲花社区联合成立一个整治小组,严禁无证经营、超范围经营。方案提出,晚上12点至次日早上6点,所有营业场所音响设备必须全部关闭;隔音设备必须经环保部门验收合格方能投入使用,对音响超时、超标经营者,进行罚款处理,第三次噪声超标者吊销工商营业执照。
这是一个听取多方意见并几易其稿的草案,虽然未能解决西街的全部重要问题,但让群众看到了一些希望,因为这毕竟表明,阳朔政府在重视西街问题,并在加强对西街的管理。
由于西街牵涉面较广,阳朔县对此也比较谨慎。一位领导就建议广纳善言,就西街的所有问题进行讨论。阳朔县一位官员认为:“当市场管理缺位时,政府应该担当重任,也可以委托或成立一个协会的机构来管理。其他地方可以放开,但西街不能放。
西街今后到底由谁来管,该怎么管,会管成怎样,是很多人所关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