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漓江特别报道]怀古——凝固的时间
来源网站:2 发布日期:2007-07-13
[走漓江特别报道]怀古——凝固的时间
-
2007年7月12日 作者:记者郑斌 黄月波 文烨 郑利平
高大雄伟的东镇门
记者郑斌 黄月波 文烨 郑利平 作为两江四湖景区物业管理公司的副经理,5年来,每一个工作日,张珍嬉都要对榕湖边的古南门城楼作一番“巡视”。
这座城楼上镶嵌最古老的砖石,来自于1300年前唐朝,这些砖石见证了我们这座城市千年的世事沧桑。
纵览世界文明,文化的方式不外乎两种,一种是流动的文化,比如水文化,比如渊远流传的民俗文化……另一种则是凝固的文化,那是一些历史遗迹,它们以自己被时间凝固的身影记录着历史的风霜雪雨。
在桂林,像古南门这样的古迹很多很多,它们的存在,赋予了桂林这座城市的文化灵魂和鲜明个性。
一个城市的魅力,在于它是否具有鲜明的个性,而历史,恰是最具个性的无形遗产。 千年风雨古南门
上午7点,住在解放西路的唐杰文就提着公文包匆匆离开家,穿过一里多长的榕荫路,经古南门、过榕湖,走到五美路到公司上班。
在古南门前,他常常会停留片刻,看着这座古老的城楼,看着城楼前空地上晨练的老人,看着背着书包携手从城楼下走过的孩子,唐杰文觉得心情愉快。
这是桂林人现代生活中一个普通的早晨,悠闲而浪漫,却又充满节奏和生机,如同这个城市漫长的历史一样。
夏商周时期,桂林是“百越”人的居住地,到秦朝,秦始皇设立桂林、象和南海三郡,这是“桂林”名称的最早起源,但郡治不在今天的桂林。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始安县,隶属荆州零陵郡。到甘露元年(265年)置始安郡始安县,郡县治所都在今之桂林。
唐武德四年(621年),李靖修城于独秀峰南,现在的古南门,最早就建于这年。
贞观八年(634年),改名临桂县,属桂州始安郡。
元、明、清时期,桂林均属广西省桂林府,至1914年改名桂林县。
1940年,才始设桂林市。
古南门,始建于唐朝,而现存古南门,为宋代重建,在漫长历史岁月里,其门楼多次毁于战火,现存门楼是抗战后所建。
1963年,郭沫若曾登此门楼,并书“古南门”三字,镌刻在门上。
有了一代文豪墨宝,古南门的文化价值因此倍增。
古南门这座城中的标志性历史遗迹,是桂林古城历史的一个缩影。
山环水绕古宋城
在漓江边的东镇门,有一段宋代古城墙。
贺战武,桂林市文物工作队副队长。这几年,桂林城市改造幅度很快,而对于发生在城墙周围的任何一项建设,他和他的同事们都要到现场监督,就担心古城墙受到意外破坏。
这段长300多米的城墙,经元明清等历朝代维修,是目前桂林城区内保存最完好的一段宋代城墙,城墙外,曾是宋代繁盛的环城水系。
宋代“环城水系”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呢?
曾留下名著《桂海虞衡志》的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成大,当年来到桂林任职后,看到绕桂林城的朝宗渠及多个湖泊已经壅塞多年。护城河里,许多地段河水干枯,垃圾成堆,已成为一潭死水。
他翻阅地方史志,发现护城河壅塞前,桂林屡有中试登科,金榜题名者。朝宗渠自壅塞后,桂林登科者“几类天荒”。
喜欢讲究中国古代风水文化的范成大,遂重新疏浚朝宗渠,并将漓江、桃花江、朝宗渠的水,与城边的几个湖泊连通起来。他要使桂林“环城有水,如血脉萦于一身”,永远兴旺发达。
说也奇怪,重新换发生机的桂林城,此后又不时有学子中榜登科了。
按中国传统思想,人的四经八脉、精神心智与大自然中的水系有某种对应关系,自然水系的沟通对应人的精神感情的疏通,自然水系的壅塞对应人的精神心智的壅塞。
因此,通水系对于桂林这座独特的山水文化城市而言,是与提倡读书学习、通民智、开放、流通、盘活、培养人才等,是直接相关的。
宋代,经历界统治者扩建城池,加固城墙,连通江河湖水,从而形成了攻防兼备的宋代古城。
古往今来,少有古城如桂林一般,能同时拥有“岭山都会,用兵之枢”的殊荣。 藩王遗址靖王府
朱光来,广西师大旅游研究所的研究员,他的办公室在王城景点管理处里。他工作的地方,是原来的靖江王府,时下俗称王城。
靖江王府自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就藩在这里,至南明永历四年(公元1650年)藩国结束,历经280年。靖江王府从建成到明朝灭亡,这里共住过11代共14位藩王,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的藩王遗址。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桂林市文物工作者对王城内独秀峰绝壁上的石刻进行全面调查清理,发现一块自明清以来就从来没有被人知道过的摩崖石刻“桂林山水甲天下”,书写者是南宋庆元、嘉泰年间担任过广西提点刑狱并代理静江知府的四明(今浙江宁波)人王正功。
这句赞美桂林山水的千古名句,到现在已有800多年。该摩崖石刻雄浑洒脱,成为桂林摩崖石刻文化的精品之一。。
朱光来研究靖江王府历史,目的是在研究发展桂林的历史旅游文化。
历代靖江王的陵墓,大都建在尧山西南麓,目前这里已建为靖江王陵博物馆。
朱名香,首个靖江王第21代后裔。
1994年,从临桂农村走出来的朱名香,受聘成为靖江王陵保安。
因为守护祖先的陵寝,朱名香表现得比一般人更认真。在王陵做保安13年,他每天不仅严格履行防盗防贼的任务,手上还经常带着一块抹布,到处擦拭灰尘。
这座明代藩王家庭的陵寝,包含320多座陵墓。上世纪70年代,这里出土了大量陶瓷器、金银器、玉器、金属器皿,其中尤以青花梅瓶的出土,曾轰动中国甚至世界考古界。
明末清初,靖江王府几经战火而被毁。当时明将李定国率反清复明的农民军,反攻占领靖江王府的清将孔有德。孔有德走投无路,放火烧毁靖江王府自焚。孔有德的女儿孔四贞在外玩耍,方侥幸逃过一命。
电视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中的民间格格小燕子的原型,传说就是孔四贞。
前些年维修靖江王府,就在地下发现一条通往漓江的暗道。靖江王府在历代权力斗争及朝代变迁的战火中,这条暗道曾挽救不少人的性命。
明末清初战火纷飞时,靖江王府跑出去一位年仅几岁的藩王后裔,他就是清初画坛大师石涛和尚。他留传下来的画作,成为各博物馆美术馆的镇馆之宝。
经过刀光剑影的洗礼,靖江王府仅留下城墙和残存的一些石栏杆和石台阶,目前的建筑群,多建于民国后期。 历史学家认为:历史是一种过程,连接这些历史残骸的,除了岁月,除了史志,更多的,是遗迹带来的记忆,以及承钵过去的子孙们。
他们对遗迹的看法,等同于对历史的认同,这将决定历史在现实和未来中的位置,决定我们城市文明将要以何种方式绵延。
今天,我们了解自己城市的历史并尊重它的生命节奏和文化张力,我们的后代才不会失却心灵的故乡。
互动 好挂念我们走漓江的勇士们
网友“熊熊”:这是我第二次给你们发消息了。我真的好挂念我们走漓江的勇士们啊!这几天温度越来越高,太阳越来越晒,真不知道他们受不受的了。勇士们,你们真是辛苦了,出门在外要注意身体哦。
采访团:谢谢这位网友的关心。这些天的天气确实炎热,加上徒步,我们都是暴晒在太阳下,为了避开酷热的太阳,我们每天只好5点起床,早起早走,到中午太阳最辣的时候就停下写稿。请大家放心。
137****0987:我是一名导游,每次去大圩古东瀑布时会经过磨盘山码头,在快到码头还有五六百米的地方,那一段的漓江水脏得不堪入目,可以看见沿岸村庄直接往漓江排污水。而且那段江水里还有好几个网箱养鱼。走过这里经常会有游客问这是什么河,怎么这么脏?我都不好意思回答,因为我一路都跟游客讲,江水有多清,水质有多好,可是事实却让我好心虚。希望这次晚报走漓江的报道,能够唤起所有桂林人都行动起来,保护漓江,保护母亲河,能让我们不论走到哪个河段都可以自豪地说,这是漓江,我们美丽的母亲河。
市民阳小姐:这次走漓江活动非常好,它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漓江像母亲一样给我们桂林人带来实惠和骄傲,我们徜徉在她的怀抱里,尽情的享受母亲的奉献,然而还是有一小部分贪婪的孩子,他们从不满足,所以不停地索取,丝毫没有考虑过漓江母亲河的极限。希望我们在看完走漓江的报道以后,不要仅仅是一分钟的感动、心痛或者愧疚,而应该真正的行动起来,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实实在在地保护漓江,这样我们才不枉称自己是桂林人,不枉母亲河对我们无私的付出。 记者沈青 见习记者申静
桂林生活网—桂林晚报
上一篇:新疆喀纳斯“湖怪”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