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漓江特别报道]失衡之河
来源网站:2 发布日期:2007-09-26
不仅如此,鱼类的枯竭,还使得大量浮游性动物、底栖动物、软体动物滋生,导致河水细菌分解、自净能力降低,生态系统中不同层面某些食物链断裂,能量传递无法正常进行,“没有了像青鱼这种专门吃食螺的鱼类,水域生物彼此间的结构平衡很快就会被打破,其基因资源的枯竭对漓江生态安全构成的潜在威胁也会紧随而来。
近几年,漓江中所谓凶猛掠食性鱼类鳡鱼、鯮鱼、鳤鱼已多年不见,甚至连斑鳢、鳜鱼都日益鲜见,就说明了一些被认为在天然水体中能起稳定作用、有助于生态平衡的一些生物因子缺失严重、生态失衡。
这些,从长远来看,每一点都足以改变漓江的未来。
水生态失衡的根本
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的加剧,使漓江水域生物的局部生存环境,面临自然资源急剧衰退的严峻局面。表面分析,如今漓江水生态的这种失衡,看似是因为人们对有限的鱼类资源的疯狂攫取,然而深层次推理,其实,“盛名之下”的漓江,影响其健康的根本因素,还在于它的水流量。
上世纪60至70年代,上游毁林开荒,水源林被大量砍伐,以及周边原有的一些湿地、沼泽、池塘、沟渠被填埋造田,导致漓江枯水期长、水量锐减,首先就破坏了鱼类赖以生存最重要的环境。
“很多鱼,就是因为水少才不见的。”
30年来,张庆林撑着他的竹排来回于兴坪渔村附近的漓江水域捕鱼,以前,在这段江面上,哪里有鱼产卵,哪个区域鱼最肥,他都一清二楚,而现在,因为长时期的枯水,这条曾经熟悉的水域,已令他非常陌生。
“虽然现在每到汛期,偶尔,我也能逮到机会抓到一些大鱼,但这种机会,每年也就几次而已。”
据调查,因为漓江水量的锐减,有些江段甚至已达不到鱼类产卵所需的最小流速0.3~0.4米/秒,致使漓江局部水域生态系统自然资源栖息地萎缩。
漓江水生态失衡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还与水域截流有关。
据载,现在漓江10余条大支流、100多条小支流,几乎逢河必筑坝、发电、抽水,层层截流,特别是漓江下游从平乐相继建成巴江口电站、昭平电站、下福电站、金牛坪电站、京兰电站,这5道电站的枢纽大坝,几乎彻底割断了漓江与珠江水系的生物通道和生态联系,使漓江水生态系统生物资源受到进一步的遏制和衰退。
它导致的结果,就是漓江物种多样性与遗传多样性的丧失,江河鱼类资源的枯竭与锐减,进而,导致漓江整个生态系统的变化。
这,或许,也是今天人们认同“漓江鱼”的最终原因。
当然,经济利益的驱使,注定“漓江鱼”将成为一种稀缺资源下的食物品牌。
对于这种品牌,在漓江上捕了一辈子鱼的张庆林,无法预知它的未来。
只是,有时,他会想——
如果鱼是一个智者,它又将如何面对这些?
(本文参考《漓江水生态自然资源调查研究》等文)
桂林生活网—桂林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