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桂林会展新闻> 桂林人文精神探讨解读·各界观点

会议小助手

桂林人文精神探讨解读·各界观点

桂林人文精神探讨解读·各界观点 - 2007年8月15日    桂林最需要的是开放意识 话语者:蒋开儒(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创作部副主任,《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等歌词作者) 观点提炼:这次回来,家乡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开放意识在加强。 桂林有了如独秀峰样的秀气和灵气,现在需要注入新内容。 深圳的创意,博大胸怀,不问出身、只要能创造价值就能为其所用等精神特质,帮助这个城市迅速崛起。 得知桂林正在进行人文精神的讨论和提炼,我感到由衷的高兴,因为这是一项很及时很有意义的工作。桂林的人文精神有很丰富的内涵,但我觉得最重要的而又最需要的是开放意识。 1951年我就离开桂林了,不过后来也经常回家,几乎是每两年回来一次,这次家乡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开放意识在加强。就拿“印象·刘三姐”来说吧。做刘三姐文章,桂林本土也有这方面的人才,但为什么一定要请张艺谋呢?这就体现出桂林的开放意识。刘三姐和刘三姐的音乐是桂林的,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传承和发扬就不能只局限于在桂林选人才。同样的道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张艺谋为什么还要请国外的专家来呢?不是我们没这方面的人才。但奥运会是全世界的奥运会,把国外的专家也请来,表明北京是开放的北京。最近,广西把全国最优秀的作词家、作曲家和演唱家请来,写北部湾,唱北部湾,这也充分体现出开放意识。 我个人对开放意识的理解特别深刻。我是桂林人,在山水熏陶下,我获得了大自然赐予我的灵气。我到了北大荒,学会了普通话。普通话最适合表达感情,最容易打动人心灵。我用来它来写歌,这让我的创作受益匪浅。我写的《走进新时代》开头就是:好想对你表白,我的心情是多么豪迈;好想对你倾诉,我对生活是多么热爱。这种抒情方式是桂林式的,但表现的感情又有北方人的豪迈。我在北大荒学到了很多东西,这都有助于我日后的成功。这次回桂林,有朋友跟我开玩笑:你要跟我们说桂林话,不然就觉得疏远了。我不赞同这个观点,桂林是中国的桂林,桂林人应该说普通话。不要强迫孩子只学桂林话,应该多说普通话,这便于跟外面的人交流,我们要鼓励孩子走出桂林,走向世界。 桂林的人文精神像独秀峰一样,外在秀美,内在聪颖。独秀峰给人的感觉是鹤立鸡群,突出冒尖,显示出贵族气质。但这也有不利因素,它太优秀,太高傲,不合群,缺乏亲近感。北方地理环境的一个特点是一马平川,北方人最大的特点是豪放,这一特点很适合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易接近,易成为朋友。因此要把桂林的特点和北方的特点结合起来。桂林已经有了独秀峰样的秀气和灵气,现在需要注入新的内容,那就是开放意识。 我在深圳生活了近20年,我觉得深圳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首先要说的是深圳的创意。当大家对会展还十分陌生的时候,我看到深圳把原来的国际会展中心推平了,建成新的国际会展中心。我一查资料大吃一惊,原来在中国香港、在德国,会展经济占到经济总量的一成甚至两成。看来深圳在这方面又走在内地其他城市的前头了。深圳的广告创意也很有特点。创意是一种观念的革命。有人说细节决定成败,我认为观念决定成败。 深圳让我感动的还有它的博大胸怀,不排外。其实这些都是帮助深圳迅速崛起的精神特质。不排外,具有融合精神,平等地对待外来人员,这看似简单,但在中国很多老牌城市和大城市很难做到。 深圳的人才观也值得我们思考。到了深圳,不问学历,不问出身,不问资历,只要能创造价值,就能为其所用。深圳能聚集各个行业的优秀人才,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经济实力,更在于它开放的精神,有容乃大的胸怀。(见习记者陈尤英) “三大和谐”是人文桂林的基石  话语者:唐柳林(桂林市文化局局长)  观点提炼:人文精神应该属于广义的文化的范畴。就文化而言,发展和创新是关键。 要做到人与文化的和谐、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和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 人文精神应该属于广义的文化的范畴。 就文化而言,发展和创新是关键。 人们一说到桂林文化就少不了要说中原文化和北越文化的交融,要说两千多年文化的沉淀和积累留给桂林的历史厚重感。 前人留给我们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我们不能躺在财富上睡大觉。我们不能只传承,更重要的是发展和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保护;没有发展,传承就无从谈起。保护是静态的,发展是动态的。发展和创新是第一位的。现在来讨论人文精神,更重要的是,把桂林的原有的人文精神中注入新的积极向上的内容,注入更多的有利于桂林又好又快发展的因素。 桂林的人文精神可以概括出很多的关键词,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和谐,做好三个方面的和谐。 首先,要做到人与文化的和谐。桂剧和彩调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它们是桂林山水和桂林两千多年历史孕育出来文化精华,它们反过来又为山水增光添彩,是桂林的一种品牌。有一些老的桂剧迷多次找到我说,看到桂剧不演了,心里好难受。文化能深入人的内心,文化能实现人内心的和谐。桂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迫在眉睫。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很多是优秀的民间文化、民间艺术、民间节会,很多都面临生存危机。 其次,要做到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和谐。旅游在桂林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文化和旅游应该和谐发展。桂林山水是形态美,优秀文化是思想美。假如没有了文化,没有了人文的内涵,桂林山水就是苍白的,没有生机没有生命力的。文化是灵魂,把文化和旅游结合起来就是把山水美和人文美结合起来,让桂林山水有了灵魂。经济发展了,就有更大的实力来保护和发展文化,提升旅游品质,让旅游有更多的吸引人打动人的文化内涵,做到这一点又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第三,要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几十年间,桂林城市人口翻了一番,这让环境保护显得更为重要。如何让污水得以净化,让雨水得以下地,如何让生态环境得到很好的保护,这是一项重大的课题。环境好了,山水就更美,旅游就更火,文化就更发展,人与人就更和谐。 文化局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职能部门,我们要从自己做起,弘扬桂林文化。要把桂林文化的不断发展和老百姓共享文化成果结合起来;要积极做好规划,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做强做大文化品牌,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中让文化经济扮演重要的角色,成为新的增长极;提高人们的意识,保护和发展桂林的优秀文化遗产。 见习记者陈尤英 好学识、尚礼让,还应敢为先 话语者:戴延兴(广西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市文联副主席、市美术馆馆长) 观点提炼:好学识、尚礼让,是桂林区别于其他一些城市主体人文精神的特征。 敢为天下先的大气魄当是未来桂林人文精神的有机补充。 探讨、解读桂林人文精神的活动引发许多桂林市民积极而深刻的思考,更确切地说,引发当代桂林人在所居住城市的精神层面上对过去的反思与未来的期待。 常和熟悉桂林的学界朋友谈到桂林人的生态特征,不隐晦地说,的确有人认为,桂林城市交通缺乏良好秩序,一些粗野言辞举止时有发生。桂林毕竟是一座享有盛名的城市,人们的期待值理所当然的有着更高要求。人们从直观判断形成一定偏见不无道理,但桂林人文精神主流上是正面的。 就广义社会而言,最具核心力量的人文精神是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就桂林这方水土而言,若要定义桂林区别于其他一些城市主体人文精神的特征,我的概括是“好学识,尚礼让”,这是优美的山水环境和两千多年悠久的历史文化使然。 自古以来桂林人热衷于对文化知识的追求。桂林的环境天然造化,山清水秀宜骋目,四时如春好读书。历史上桂林办有州学、府学、贡院、书院,学风浓厚,文人辈出,两千多年历史留下诸多珍贵文化遗产。桂林读书月活动的热潮亦可窥桂林人对知识的兴趣渴求。桂林有着聚集文化的巨大魅力,桂林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对进步文化的不断吸收,提升了桂林的好学风气。桂林现有近10所大学和高品质中小学,对青少年的学风培养也意义重大.当下从桂林走出去尤其在文化领域里不乏佼佼者。在今天的明星时代,许多人对桂林人不追星不跟风疑惑不解,其实这正是好学而后理性成熟的一种表现。 古训语“知书识礼”,具有良好的知识素养自然形成崇尚礼仪、爱护环境天人合一的传统美德。桂林人也乐意充分享受大自然的恩赐,长年的注重修行,更显得气质从容,优雅大度,以礼待人。在关系学盛行的今天,大多桂林人洁身自好,淡泊名利,顾全大局,奉公守法,这也是很值得欣慰的。也许是桂林人对文化痴迷或对人生本质认识深刻的缘故,一些人就是提拔为官也是礼让不做,而做回自身喜好的工作。具有中华民族珍贵品质的尚礼让传统对于构建今天的和谐社会尤显重要。 在认识桂林主体人文精神的同时,感觉到桂林人文的缺陷特征也是明显的,一是具有远见卓识的声音太微弱;另是由于过于闲适的生活态度未能激发人们自强不息的博弈心理,一些机会没有把握;再是挺身而出、见义勇为的英雄主义也应加以提倡和培养。敢为天下先的大气魄当是未来桂林人文精神的有机补充。 桂林人文精神如能实现“好学识、尚礼让、敢为先”境界,那将是既有品位又有作为,比较完美的人文境界。(见习记者 杨力叶) 重视人文精神是全体桂林人的责任 话语者:覃国康(广西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市文联副主席、市艺术研究所副所长)  观点提炼:各界人士对桂林的人文精神如何构建和提炼,谈了许多好的看法,这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 找到桂林独有的文化氛围、精神品格、形象载体,将其升华为一个城市的灵魂和命脉,这大约就是桂林的人文精神核心了。   我对桂林人文精神的看法有三点,阐述如下:   第一,桂林人文精神是与平民息息相关的精神。据说,“城市文化精神”一词,已成为今年春夏季中国主流报纸文化类十大流行语之一了。目前开展的对桂林人文精神的探讨、提炼、解读、总结活动,为今后更好地探求桂林城市文化特征,塑造桂林城市对外宣传品牌,培育、弘扬积极的桂林人文精神营造了一个极好的社会氛围。各界人士对桂林的人文精神如何构建和提炼,谈了许多好的看法,这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 我希望对人文精神的理论研究与群众的参与以及对群众的宣传普及,都得到同等的重视。希望很快能看到有深入浅出的讲座或其它形式的活动,将什么是人文,什么是人文精神,什么是有桂林地域特色的、积极的、优秀的人文精神,让广大市民了解,并知晓这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希望尽快开通各种渠道,建立让社会各界、各阶层民众都能参与的讨论平台,以这种深入人心的讨论,凝聚全市民众的智慧,提升全民的素质,让最终提炼出的桂林人文精神的积极方面,成为桂林市民日常生活的准则,化为桂林市民内在的精神品格,升华为高扬在桂林市民心中的旗帜。 因为一个地域优秀的人文精神,是从古到今当地人民在劳动创造中总结出的智慧成果。它有着本地特殊风格的显著符号,涵盖在民风民俗民习中,是非常朴实的。所以我认为,提炼桂林人文精神的关键词宜平实纯朴,个性鲜明,切忌套话空话,华而不实。 第二,注重人文教育,解除文化焦虑。 首先,许多地方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人文建设没有同步跟上。其次,文化生态不够纯净,文化心态比较浮躁。一个文明的、成熟的现代社会,应该提供的是一个可以让各种文化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的生态环境,可以让文化艺术作品易于滋生的环境。而文化人应该是独立的,有自己的判断,自己的追求。现在,本地文化人才的培养使用、本地文化艺术遗产的抢救保护、全社会群体文化素质的提升,没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再次,在城市建设发展中,文化自信心体现不足。 人文桂林的概念之中,桂林的文化是相当重要的一个部份。希望能够在各方的努力下,尽快解除上述谈到与没谈到的种种文化焦虑,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文教育,使桂林人民不仅在物质生活上是顺心、顺意的,在文化生活上也是美好、丰富的,让文化建设真正成为社会群众广泛参与和共同创造、普遍享受的社会大事业。 第三,从不同的文化表象中提炼出本市独特的人文精神核心。各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积淀,形成这个地区独特的文化气质。城市人文精神,则是地域文化、时代特征、精神风貌的总结、提炼,是城市性格的准确定位,是居住在这座城市里的广大市民内在性格的表现。 在对本市历史传统文化积淀进行总结时,除了对“量”的蕴涵、“质”的精粹程度关注之外,还应考虑它们的文化特性和特征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现实意义?在对本市的状态进行分析时,应注意与周边的城市比较,与国内外相似的文化城市比较,本市具有哪些独特的影响力?今后将要呈现给世人的是怎样与众不同的文化气质? 在这样的基础上,找到桂林独有的文化氛围、精神品格、形象载体,将其升华为一个城市的灵魂和命脉,这大约就是桂林的人文精神核心了。 (见习记者 杨力叶) 文明,桂林人文精神所不可或缺 话语者:张全海(市公交公司职工、全国劳动模范) 观点提炼:在桂林,上公交车显得很有秩序,不拥挤,不争抢,有的还自觉排起长队,很有君子风范。 文明应该得以推广,让桂林人的一举手一投足,都透露出文明。 桂林的人文精神少不了文明一词。公交是一个城市的窗口,桂林的文明,通过公交可以反映出来。 我在公交一线工作了近20年,到张全海热线工作已经1年多了,通过热线接听到了1万多条乘客对公交服务的反映,倾听到了来自广大市民的最真实的声音。我的感觉是,桂林的公交是和谐的,桂林的公交文化透露出桂林浓郁的人文精神特质:文明。 在桂林,上公交车显得很有秩序,不拥挤,不争抢,有的还自觉排起长队。有市民反映,到外地以后,感觉桂林的上车秩序真好。一些城市,上公交车推推搡搡,闹哄哄的,谁力气大谁先上,相比之下,桂林人还是有君子风范的。 桂林公交车内礼让成风,人们看到这些需要特殊照顾的特殊群体上来了,基本上能做到让座,有时还出现一位老人上车,多名年轻人让座的感人场景。车内基本上能保持干净整洁,很少见到乘客在车厢内吸烟和乱扔果皮纸屑的现象。 公交车在市内基本能做到逢站必停,停车必须开门。几乎没有接到持有老年优待证的老年人被拒载而投诉的。在其他一些城市,老人对这个问题投诉较多。优待老人,让70周岁以上的老人免费乘车是公交事业体现公益性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城市尊重老人和文明的具体体现。 车内有着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正义的道德评判标准。有市民反映,两名喝了酒的乘客拿着5元钱上了一辆99路公交车,驾驶员提醒他不找零,应先下车换零再上车。这名乘客不听,投了钱以后就要找零,然后大声指责驾驶员,一直闹了两站路,驾驶员都耐心解释。很多看不下去的乘客站出来为驾驶员抱打不平,闹事者只得悻悻地停止了纠缠。 公交车的硬件设施也为乘客文明提供了保障。上车有卫生桶供乘客投放垃圾,设有“老幼病残孕”专席,体现出人文关怀,报站器功能齐全,“不要吸烟”、“爱护乘车环境”等提示语营造出文明的氛围。有的驾驶员看到老幼病残孕等特殊乘客一上车,及时通过语音服务功能提醒乘客,更是唤起了乘客内心深处从善和文明的自觉。 桂林人在公交车上的文明源于多年的积累和沉淀。18年前,桂林市公交集团公司就开始跟媒体合作举办桂林公交车双十佳(十佳驾驶员和十佳乘务员)评选活动,后来演化成十佳驾驶员和十佳线路的评选。从1992年开始,桂林就开始评选文明乘客。文明乘客不定时上车做服务工作,像义务乘务员一样守护车内文明,也担当起义务的监督员。14年已经产生了1400名文明乘客,他们的辐射作用,形成一个强大的文明团队。 公交车上不和谐的地方也有,比如有乘客投诉公交车的服务质量。如乘客在车上高声喧哗,桂林最著名的两句 “市骂”也不时在车上能听到。这些都需要去净化。 公交车上的文明应推广到更多的公共场所去,让文明更深入人心,让桂林人的一举手一投足,都透露出文明。 见习记者陈尤英 书香润人   彭匈   观点提炼:广西有书香之气的地方,当数桂林。桂林的书香之气,来自于千百年的文化浸淫。   以此联概括桂林人文精神:文藻书香,悠悠千载气脉承续;睿智精进,煌煌四方业绩创新。 应该说,广西有书香之气的地方,当数桂林。书香二字,即便对于个人,也非易事。欧洲人自诩三代方能培养出一个贵族,在中国,说某人出身书香门第,我看至少也得三代。而书香之于一座城市,那就不是三五代的事情了。没有千百年的文化浸淫,这个地方怕是很难透出书香来的。 “始皇毕竟是雄才,北筑长城南岭开。”郭沫若说的“南岭开”,指秦始皇下令开凿灵渠,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自那以后,骚人墨客不绝于途,读书之风渐成气候。 南北朝颜延之,诗名与谢灵运齐,世称“江左颜谢”。景平元年出任桂林郡守,政务之余,常到独秀峰下一天然石室避暑读书。室内有天然石榻、石窗、石凳,“可容十许人,萧爽虚凉,可却烦暑”,时人称之为颜公读书岩。唐大历年间,颜公读书岩前始建桂林府学,此举对桂林文化影响殊深。北宋元祐年间,又在府学旧址建“五咏堂”,由黄庭坚手书颜延之名作《五君咏》刻于堂内。《五君咏》赞扬“竹林七贤”中的嵇康、向秀、刘伶、阮籍、阮咸五位的清高自守品格,而将后来成了显贵的山涛、王戎摒除在外,此可见颜延之品性之一斑。 颜公读书岩至今完好无损,室内榻凳井然。上世纪六十年代我曾在广西师大求学,每每来到岩前凭吊,尝拟想当年颜公于室中读书状,或坐,或卧,或欣然忘食,或手倦抛书,得大乐趣焉。 唐大中元年,李商隐受党争之累,逗留桂林。在桂年余,作诗三四十首,其中“城窄山将压,江宽地共浮”,意境直逼韩愈。著名的《贾生》一诗,即是在桂林所作。诗曰:“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据说义山先生当年桂林寓所就在独秀峰下,可惜遗迹湮没,无处可寻。 阳朔城北龙头山下,今亦尚存曹邺读书岩遗址。曹邺,字邺之,桂林阳朔人。一首“官仓老鼠大如斗”奠定了他的晚唐巨匠地位。曹邺一生关注民瘼,痛恨腐败,还写下了“州民官刺史,蠹物甚于蝗”、“社鼠不可灌,城狐不易防”等诗句。大中四年,曹邺中进士,这在地处边陲的广西是件了不起的事情,诗人惊喜之余,感慨万千,他认为桂林本来山清水秀,地灵人杰,可是以往桂林士子一直头角难露,他希望他的这次收获能够成为撒向故乡的一把种子,让桂林多出人才,于是写下一首《寄阳朔友人》:“桂林须产千株桂,未解当天日影开。我到月中收得种,为君移向故园栽。”曹邺的拳拳赤子之心,对故乡的影响巨大而久远。 宋元明清各代,都有大文人在桂林留下踪迹。张孝祥、范成大在桂林任过刺史;解缙在桂林写下《七星岩》等诗;徐霞客在《粤西游日记》中,有大量的篇幅描写桂林;康有为曾在桂林讲学;号称“清季四大词人”中,王鹏运、况周颐二位是桂林临桂人;桂林王城南门,上有“三元及第”四个擘窠大字,是对临桂人陈继昌连中解元、会元、状元的表彰;民国以降,桂林又出了马君武、梁漱溟等文化大师……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距市区三十余公里的江头村,自古以来,小村文气四溢,书香润人。村民乃《爱莲说》作者周敦颐后人,其宗祠名“爱莲家祠”。周氏族人“门开通德,家承炀书”,二百余年风教绵延,科第联辉,其文风鼎盛时期,曾有“一门五进士,父子双翰林”,一时名噪桂北。江头村中,不仅有藏书楼一座,还建有一座五层空心砖塔,名曰“字厨”,专供烧化字纸之用。村中凡有字迹片纸,决不敢乱扔乱丢,均要收集于“字厨”中焚化,以示对文字的敬畏与尊重。清末废除科举以来,至20世纪90年代,小小一个江头村,出了大学生39名,其中不乏北大、清华者。实可谓文采斐然,书风可鉴。 抗战期间,桂林成了名副其实的文化城,郭沫若、茅盾、巴金、夏衍、田汉、邹韬奋、胡愈之、柳亚子、徐悲鸿、尹瘦石等数百文化人云集桂林,出版社书店多达二百余家,诚极一时之盛。 桂林图书馆成立于1911年,现已是一座拥有藏书170余万册的设备齐全的现代图书馆。 爱书的桂林人组织书友会,一年到头活动频仍,荐书换书,乐此不疲。一位书友家藏古本颇多,亦不乏善本。一套清同治十一年三益斋刊本《杜诗镜铨》,一套道光版《四部精粹》,是为镇家之宝,主人甚珍爱之,偶尔示人,必盥手振衣,煞有介事。牙签绫匣,线装古本,书香满室,养眼养心。全国书市期间,书友会的朋友们忙前忙后,四方造势,多头动员,实在是功不可没。 综上所述,要归纳桂林人文精神,今草拟联语一副,以求教于方家: 文藻书香,悠悠千载气脉承续; 睿智精进,煌煌四方业绩创新。 (作者为著名作家、广西出版总社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