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景交融 桂林城市绿化彰显“甲天下”的魅力
来源网站:2 发布日期:2007-09-26
城景交融桂林城市绿化彰显“甲天下”的魅力
-
2007年8月31日 作者:见习记者蒋鹏 记者田远进
层次丰富的桂湖植物群落
见习记者蒋鹏 记者田远进 桂林,不仅有大自然造化的奇山异石,更有人工塑造的园林佳景。城市园林绿化和风景名胜区在桂林这座山水历史文化名城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保护、建设和营造好桂林的风景与园林绿地,是桂林城市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我市按照“保护山水城,建设园林城,发展生态城”的战略构想,做活山水文章,努力构筑布局合理、综合功能优化、山水风景特色鲜明的城市绿地系统,使自然山水、城市绿地、城市建筑和谐相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更加突出了桂林“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景交融”的山水园林特色。
山如碧玉簪
青山是桂林的骨架,桂林市处于典型的岩溶峰林地区,城内共有大小石山134座,面积占城市建成区总面积的35%,石山绿化效果直接影响着桂林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和城市景观。石山的自然生态十分脆弱,山上植被极易遭受破坏,而且一旦遭破坏其生态功能将急剧下降,随之就是生态环境恶化。
我市长期以来对石山绿化常抓不懈、不遗余力。针对石山土层贫瘠,种植条件差的困难和绿化工作的艰巨性,采取“封山育林与人工造林相结合”、“群众造林与专业队伍相结合”的办法,广泛发动全市军民,人工挑土、运肥、抬水上山,千方百计绿化石山,使市区内的石山全部披上绿装。石山上人工种植的常绿和色叶树种与天然植被结合起来,使石山上植物景观多样化,对映衬山水风景和改善城市生态起到了重要作用。唐代韩愈对桂林“山如碧玉簪”的描绘,得到了生动形象的展现。
滨水绿如蓝
走在漓江边,漫步湖水旁,无不感觉到树与水的和谐。近年来,我市加快公园绿地建设,恢复环城水系,形成鲜明的“城在园中,园在城中”格局。
桂林市依托山水,以公园为主要形式,大量发展公园绿地。现已建成公园、广场、小游园60多处,建成公园绿地面积449.32公顷,使城市公园绿地布局均衡。从城市的中心无论朝哪个方向走,步行10分钟就基本可以到达一处公园绿地游憩。近年我市组织实施的“两江四湖”环城水系建设工程,把市区的榕湖、杉湖、桂湖、春天湖通过人工开挖的木龙湖与漓江、桃花江沟通,形成环城水系,在水系沿岸大规模地建设滨水园林绿地,大大提高绿化厚度、层次,形成植物多样复合绿化结构,使榕湖、杉湖、桂湖、木龙湖、铁佛塘、春天湖、桃花江市区段、漓江市区段的滨水绿地成为城市中心一系列大规模的开放式生态公园绿地,营造出良好的生态和园林景观并自然地融入城市空间。桂林环城水系的建设使以水流为主体的自然生态流畅通连续,形成水系为主体的绿色廊道网络,成为城市中的绿色生态廊道。“两江四湖”环城水系公园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庭院似花园
居住环境质量是人类生存质量的基础,也是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极其重要的关键所在。在影响人类居住、工作环境质量的因素中,环境绿化处于特殊重要的关键地位。近些年来,我市加强了居住区、单位庭院绿化,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一个优美、清新、健康、舒适的环境,施家园小区、清风小区等一大批小区面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市把居住区和单位庭院绿化整治作为我市基础性工作之一,作为群众办实事工程,也作为深入开展“城乡清洁工程”的一项举措。 庭院绿化是一项长期工作。为此,我市对庭院美化绿化作了长远规划;对可绿化的面积要全部进行绿化,消灭黄土露天;拆除居住区、单位庭院违章建筑;对已经荒废了的居住区、单位庭院绿地进行整治,恢复绿地景观和功能,还绿于民;通过拆墙透绿、治脏变绿、见缝插绿,增加绿量,提高绿地率,增强绿地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落实绿地长效管理,把居住区、宿舍区绿化管护纳入物业管理工作中。为此,各城区政府、各单位加大投入,多渠道筹集绿化整治经费,有效地推进了庭院绿化。
上一篇:潇洒游西藏必备小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