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漓江——来自桂林社会各界的最强音
来源网站:2 发布日期:2007-09-26
保护漓江——来自桂林社会各界的最强音
-
2007年9月19日 作者:记者陈娟 见习记者刘倩
“保护漓江,发展临桂,再造一个新桂林”系列报道之二
本报记者陈娟 见习记者刘倩 对于世界,漓江因为有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做背景,而成为独一无二的河流;对于中国,桂林因为有以漓江为载体的山水文化,而成为独一无二的城市;对于桂林,因为生命所依、命运所附,漓江成为城市血脉之河。
保护漓江,发展临桂,再造一个新桂林,让桂林一方青山绿水得以永世延续,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最强音———“说起漓江,桂林人都很自豪,它不仅是世界闻名的一条不可再生的江,更是我们桂林人的母亲河。”桂林旅游学会副会长李肇荣说,几十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关于保护漓江,上自国家领导,下到黎民百姓,都是非常重视的。建水库、关停污染工厂、开展沿岸考察等一系列措施说明,政府为保护漓江做了大量的工作,漓江两岸老百姓也逐渐增强了保护漓江的意识,自觉地保护漓江生态环境。
然而,今天俯视桂林,漓江自北向南穿城而过,老城区基本上以漓江为中心,从北向南“纵向”延伸着,人口、建筑、产业全都挤在一个狭长的空间,争抢着漓江的水资源和沿江两岸的土地资源。仅仅拥有一条漓江,对桂林的发展来说已经不够。
“依托漓江而发展的桂林老城区,环境承载能力已经快要达到极限。”桂林工学院旅游学院院长、全国旅游区域开发学会副会长程道品教授认为,提升老城区,发展新城区迫在眉睫。平常日子,桂林老城区日渐拥堵;而在旅游旺季,桂林老城区核心区域的外来人口接近本地人口的一倍,这大大超过了环境的负荷和自我净化能力。
向来呵护母亲河的桂林人,决心打破这种依附漓江、并以漓江为中轴的思维定势,跳出漓江带,开拓一条向西发展的新路线图。“保护漓江,发展临桂,再造一个新桂林”,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奇葆在桂林考察时,对桂林寄予厚望和要求,也让桂林未来发展思路更为明确。
李肇荣认为,刘奇葆书记提出的“保护漓江,发展临桂,再造一个新桂林”的思路是非常科学的。在保护漓江的基础上发展经济,这是科学的发展观,科学的态度。经济发展和保护漓江是可以统一的。漓江是桂林的一张美丽的“旅游名片”。远离漓江发展产业,使漓江的生态环境得到保护,使漓江的清澈、美丽得以延续,周边风景得以保存,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对漓江进行旅游开发。漓江游的多元化发展,让漓江两岸的百姓收入增加,就能提高他们保护漓江的持久性与积极性。
市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室主任陈宪忠副教授则认为,“保护漓江,发展临桂,再造一个新桂林”这一新思路,符合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吸取了很多城市发展的经验,更符合桂林目前的现状。陈宪忠说,桂林是一个内陆城市,对外依存度既低于全国,也低于全区,没有充分强大的海外因素可以利用;桂林远离发达城市群和经济合作区,与周边城市的经济关联度很低,没有条件弥补工业缺失而带来的负面影响;桂林是一个人口和地域的大市,外部因素难以带动桂林经济的发展;桂林的工业原先基础就不强大,至今仍然脆弱;桂林是一个农业大市,大量的农产品需要通过农产品加工业来增值,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需要发展工业来消化。这一系列因素的制约导致桂林无法绕开工业化的发展阶段而直接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因此,跳出漓江,把以临桂为重点的桂林西部打造成承接产业转移的首选之地和主要平台,抓住了新一轮发展的机遇。
保护漓江与发展经济其实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发展临桂,再造一个新桂林”,在临桂发展产业,可以让产业远离漓江水系,保护漓江沿岸的生态环境。这个“新桂林”新在哪里?李肇荣认为,新桂林要与众不同,城市符号、颜色、建筑风格等都要有鲜明的特色。其次,从经济发展来说,桂林的环境好,就能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来桂林建厂,使桂林的经济总量大大提高。程道品教授则建议,新区规划要更广泛地征求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的意见,不能急功近利。环境和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在选择企业入驻时,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优先考虑和选择能耗低、资源占有量小、科技含量较高、对环境污染较小的企业。
“再造一个新桂林”的新构想,在推动我市城市框架迅速展开、开辟全新经济带的同时,也将进一步对漓江形成保护。
桂林生活网-桂林日报
上一篇:广西:建设汽车旅游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