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桂林会展新闻> 徐霞客游桂北西延轶记

会议小助手

徐霞客游桂北西延轶记

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所著《徐霞客游记》之《粤西游日记》叙广西历程,有游历桂北西延 (今资源县与全州县交界越城岭一带 )日记,其间对山景水色乃至民俗风情有多角度记叙,具较高价值。

丁丑年 (1637年 )闰四月初八日,徐霞客自湘江放舟,溯流而上,进入粤西全州地带。正值夜雨霏霏,其心舒意畅,本欲直抵桂林,见湘江西岸群山巍峨 (越城岭 ),便叫随从先行乘舟抵桂林,只同旅伴僧人静闻,从湘江南岸黄沙铺登岸,开始游历粤西第一站。据《粤西游日记》载,由于随后两日皆有雨,只近游了全州砻岩普润寺和湘山寺等地。十一日,正值云开日丽,霞客同静闻西行进山,望见西北有山“极为奇异”,得知乃金宝顶,遂决定登山。四月十一日至四月十九日,徐霞客二人由溪桥度而西上山岭,历尽艰辛,先后经游打狗凹、兴龙庵、大鼻山、宝顶殿、大源村、西堰、陈墓源、东山峡、苏家大坪、大帽岭、桃子坪、上梁、快乐庵、白云庵、天门、题龙庵、那叉山、桐源山、小车江、赵塘、弃鸡岭、咸水、三清界、界首等地,最后进入兴安地带。

徐霞客游历桂北西延,纵横越城岭南北,距今年岁已久,诸多村屯地名已与今有所差异,然其对当时行进路径、气候、山水走向、村落人烟、寺庙庵院等记载却极为详尽。如在宝顶山,“见宝顶殿石墙如环,半圮半立,而栋梁颓腐横地,止有大圣像首存石垆中”。据《湘山志》记载,唐文宗太和八年 (834年 )至宣宗大中元年 (847年 ),无量寿佛 (会真和尚 )隐居修炼于覆釜山 (宝顶 ),建雄伟寺殿,至宋元时,佛事极盛,信士如云。至明代历近 800年,则已落寞荒废。对西延秀水峻山之记述,霞客日记达 3300余字,其间云雾清风、古木翠竹、碧潭飞瀑描绘详尽,如写宝顶瀑布“涧复坠路东破峡出,连捣三潭:上方,瀑长如布;中凹,瀑转如倾 ;下圆整,瀑匀成帘。下二潭俱有圆石中立承水,水坠潭作势潆回尤异”。对西延山民善良好客,纯朴厚敦,记载亦细。如得当地山民向导,客宿,待食者即 10余人,无不诚心好客;至大竹坪,觅登金宝顶之路,便有插秧农夫弃工领路;又如刘秦川家,只有老幼妇孺,刘家小孙儿“腰镳裹餐”,斩棘劈路,将霞客二人带到顶峰;再如在大坪村饥饿时,“村妪出所炊粥羹饷”等等。虽如今西延山区特产已成当地一绝,而在 300余年前,霞客则已尽兴品味了这般山珍野味。如竹笋、萱菌、竹菌、竹菰、玉菌、蕨芽和西延山中“三小珍”柿狐、黄鼠、竹豚等等,甚至于出产加工都有详尽记载。霞客还称只竹豚未尝过,在宝顶见山民捕获竹豚,“形如小猪而肥,每头重斤许,索价二分”。终因“活而有声”,不便携带,只好抱憾。但在山中饱尝各类竹笋,“观音美笋,其味未必他处所能及”,可见山中珍食给其印象殊深。为能适应山中风餐露宿,霞客还向当地山民学习炙笋等加工方法,并“觅一山篮背负之。路拾蕨芽、萱菌可食之物,辄投其中,抵逆旅,即煮以供焉”,确实叫人叹服。

明万历至崇祯期间,宦官当权,政治腐败,徐霞客不事钻营,不与魏忠贤之流为伍,更无心仕途。从其西延旅行日记中,不难看出其纵情山水,豁达自在,竭蹶向上之心境。霞客一生先后东渡普陀,西至云贵,北游幽燕,南达闽粤。而桂北西延,山高路遥,幽闭远僻,古来游客名人几无涉足。此时霞客已 50岁出头,到西延之前,还在湘江上遇劫匪盗贼,仍不畏艰难,登山多次“伏身蛇行”,“穿丛棘如故”,“历险坡三里,不辨所向”,这等毅力与执著,不正是“身许于山水”么?其间山水景致也在霞客笔下,如诗如画,栩栩如生。无论写山写水,读来皆如身临其境,好似眼前即刻耸立出峻险幽奇之山,或流泻出碧清波荡之水,真不愧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忆及霞客最早亲历西延,对宝顶发出感慨,而今此地已建成“亚洲第一高水头”电站,气势如虹,俯览天湖则高峡如镜,即使宝顶瀑布,每日里客流如潮,上梁水库游船穿梭,不由得引出另一番思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