漓江九马画山惊现“画山”石刻 1553年明御史所题
来源网站:2 发布日期:2008-11-12
清理“画山”石刻污迹
焕然一新的“画山”石刻
今年 10月底,阳朔县摄影工作者、文物工作者及兴坪镇干部,在兴坪境内沿漓江岸边进行文物普查时,根据一村民提供的线索,在九马画山山脚一处崖壁上,发现 455年前明代留下的“画山”摩崖石刻两个大字。 此“画山”摩崖石刻,每个字高 1.6米,宽 1.2米,加落款所占方框,整个石刻长 5.3米,高 3.2米,四周还刻有祥云花边作衬托。石刻右上方为石刻年代,左为石刻落款。“画山”摩崖石刻虽然年代已久远,但字迹依然隐约可见。 由于刻字的石壁被一片竹林挡住,人们在江上或对岸,根本无法看到。人们要想看到刻字,需爬上一个陡峭的石壁,透过竹子后才能隐约可见。由于其所处石壁非常隐蔽,加上日晒雨淋及青苔污迹的影响,一般人根本看不出这是一方摩崖石刻。所以,它数百年来一直没有被人发现。 据阳朔县文物管理所黄义兴所长考证,“画山”为明嘉靖三十二年 (1553年 )御史陈善治所题,距今已有 455年历史。这或许就是画山得名的源由。 爬上石壁拍照意外发现石刻 这方珍贵的摩崖石刻是由当地一位叫郑顺成的人偶然发现的。 当地摄影爱好者刘昌武,今年 10月下旬在兴坪镇境内著名的螺蛳山下搞摄影创作时,用相机在半山腰的悬崖峭壁上发现了题为“漓江螺髻”四个大字的摩崖石刻。 后来,刘昌武和文物工作者在对“漓江螺髻”进行保护性的清洗和维护时,当地村民黄维成告诉刘昌武说,阳朔的郑顺成曾攀上画山下一个陡峭的石壁搞摄影,在一片竹林后面的悬崖上,意外发现摩崖石刻“画山”两字。郑顺成曾请他帮忙将“画山”这二个字拓印下来,当时用了 8张宣纸才将该石刻拓完。由于他们不清楚政府是否已经知道这个石刻,所以一直没有向有关部门报告。刘昌武遂约了几位摄影爱好者坐竹排前去探访,结果证实了这方摩崖石刻确实存在。刘昌武随后将这一发现报告到阳朔县文物管理所和兴坪镇政府。 此前,史料曾记载在阳朔县城小画山和兴坪九马画山石壁上分别刻有“画山”二字。阳朔县城小画山上“画山”两字,早已被发现并得到有关部门的保护,然而在兴坪九马画山的“画山”两字,却一直没有被人发现,当地文物工作者曾寻找多次也未果。值得庆幸的是,其现在终于重见天日。 据了解,目前在阳朔范围内发现四周有祥云花边的摩崖石刻,还是第一次。 “画山”摩崖石刻已得到妥善保护 九马画山是漓江著名的景观之一,它位于兴坪镇西北 4公里处的漓江主航道旁,山高 400余米,宽 200多米。画山临江而立,石壁如刀削斧劈,五彩斑斓,远望如一幅巨大的画屏。乘游船顺江而下的游客,从远处细细端详画山,可在画屏中发现一群骏马,或立或卧,或昂首嘶鸣……清代诗人徐弓赞道:“自古山如画,如今画似山。马图呈九首,奇物在人间。”“画山”摩崖石刻的被发现,为漓江风光增添了一道新的人文景观。 近日,在兴坪政府和文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当地摄影爱好者刘昌武等人,自愿出资对“画山”这方珍贵的摩崖石刻进行保护性清洗,目前已用油漆将“画山”涂抹显现,给其穿上新装,并对其进行妥善保护。 然而,由于刻有“画山”两字的石壁被它前面的一片竹林挡住,要想“画山”被游客看到,就要对该处的竹子进行砍伐。但是,漓江两岸的风景带是被保护的,不能随意砍伐竹林。所以,当地居民希望有关部门派人前去查看,该如何处理这片竹林,以便合理开发保护好这一隐藏数百年的珍贵文物古迹。-桂林晚报 关于九马画山:距桂林六十一公里,从兴坪溯江而上四公里的漓江边有一石山,山崖巨壁上,黄白的颜色,浓淡相间,斑驳有致,细看山壁石纹可依稀辩出群马形象,如奔、如卧,似嬉戏,若啸,神态各异, 此处便是著名的”九马画山”。民谣流传:“看马郎,看马郎,问你神马几多双?看出七匹中探花,能见九匹状元郎。”无怪乎传说自古以来能看出九匹马者,是千里挑一、万里挑一了。1962年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游历漓江时,周总理只用了两分钟就看出了九匹,陈毅同志用了五分钟才看出五匹。这话是否属实,根本不需要认真。但这段漓江轶事却使周总理和陈老总的音容笑貌与漓江山水同在、与九马画山同在而不朽。更有趣的是,2001年克林顿总统访华游漓江。他在九马画山前看了半天,不但没有看出一匹马,反而看出了一头驴,这其中自然不无调侃和的意义。
上一篇:水墨葡萄画亮相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