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天气极端化趋势为什么越来越明显
来源网站:桂林生活网 发布日期:2010-01-28
核心提示:旱时很旱涝时很涝这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结果 但我们可以引导桂林气候和生态环境向好的方面发展
图一、二:去年7月的持续降雨致使市区部分地区出现严重内涝
图三、四:去年持续的高温天气让人难受
回顾2009年,桂林的四季以其固有的步伐,不紧不慢地“走”过。可如果详细分析一下全年的降雨及气温数据,一个不争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旱时很旱,涝时很涝,气温较历年同期偏高等极端化趋势正越来越明显,这是为什么?
桂林气象台的专家表示,这种变化趋势是全球气候变暖影响的结果。但尽管如此,我们每个桂林人却可以通过一点一滴的努力,把家乡的生态环境维护得更好,引导桂林气候和生态环境向好的方面发展。
3个季度平均气温较历年偏高
据市气象部门统计,2009年,我市各县(区)平均气温为17.6℃至21℃。与历年相比,偏高0.7℃至1.2℃。全年4个季度中,前3季度的平均气温均不同程度高于历年水平。
其中,第一季度气温偏高的程度最为明显。监测数据显示,尽管2009年1月桂林各地遭遇了严重的寒潮天气,但3个月下来,桂林各地的平均气温在10.2℃(资源)至13.9℃(平乐)之间。与历史正常年份的气温相比,全市13个气象监测站点中,气温偏高程度最小的站点偏高2℃,最高的站点则偏高了3℃。
由于第一季度的桂林正处于冬季或冬春交接季节,尽管气温偏高程度最明显,但人们却不会对这种变化产生太明显的感受。如果进入盛夏之后,气温哪怕只是轻微上升了1℃、2℃,都会让人感觉难受很多。
去年7月18日前后,桂林各地持续高温,市区实际最高气温甚至达到了37℃。第6号热带风暴“莫拉菲”登陆后,各地气温虽有所下降,但人们却不得不在整个8月都与酷热“斗争”。
据市气象部门监测,桂林各地8月的平均气温在26.7℃(资源)至29.8℃(临桂和恭城)之间。与常年同期相比,全市各地气温偏高0.7℃至1.8℃。其中,桂林市区的平均气温为29.7℃,比历年同期偏高1.8℃,偏高程度是自1957年桂林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明显的一次。
10个月降水量较常年偏少
如果单纯以“气温”作为衡量指标,2009年是偏暖的一年。但以“降水量”作为衡量标准,干旱则成为2009年桂林天气的“关键词”。
据市气象部门监测,2009年1至3月,桂林各地累计降水量在155.6毫米(荔浦)至240.7毫米(资源)之间,与历史同期相比各站降水量偏少2至4成。
每年4到9月,我国进入台风高发期。在此期间,台风、热带气旋频频在我国沿海地区登陆。尽管地处内陆,但我市通常会因台风迎来或多或少的降雨。降雨严重时,桂林甚至会因此出现较为明显的洪涝灾害。但去年一年,台风来了又走,真正影响到桂林并带来明显降雨的少之又少。气象专家说,去年全年桂林几乎没有一次明显的台风降雨。整个前汛期(4至6月),除临桂县比历史同期略微偏多外,其余11县及市区的降水量均偏少。
8月份开始,降雨越来越少,桂林各地秋旱持续蔓延。气温高、降雨少、蒸发量大,一些水源不足的老旱区旱得连禾苗都插不下去,旱情随着降雨的减少而迅速发展。部分靠引山泉、溪水和地下水为生的村民,因溪水枯竭、地下水位下降而出现了饮水困难。
从去年全年的降雨形势来看,7月是一个“特例”———肆虐的暴雨几乎席卷了整个桂林。与常年同期相比,除平乐降水量偏少约20%外,其余各县降水量均偏多60%至80%,资源的降水量则几乎是历年同期的2倍。特别是7月2日至4日,全市分别有多个气象监测站点出现了暴雨或大暴雨天气。7月3日,漓江水位暴涨至147.66米,桂林市区迎来了近11年来仅次于1998年的大洪水。7月20日左右,桂林各地再度迎来强降雨,当月降雨偏多成为“定局”。
全球气候变暖是天气异常的主要原因
论及去年的降雨,气象专家用一句非常口语的话来形容:“旱的时候旱死、涝的时候又涝死。”综合全年的天气形势并分析不同时期的气象云图,市气象台专家为2009年异于平常的天气特点找出了原因,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全球气候变暖。
在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南下影响桂林的冷空气比往年少,其强度也比往年要弱一些。冷空气南下的过程,其实也是释放能量的过程。能量释放时,冷空气所到之处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降温。去年,冷空气在经过长途跋涉后能量释放殆尽,到达桂林时,其强度已很难让桂林产生明显的降温。
也是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北上影响桂林的暖湿空气又比往年强大,造成暖性高压控制的时间显得特别长。受其影响,桂林各地气温一直维持在相对较高水平线上,空气相对湿度也较低。众所周知,降雨是冷暖空气共同作用而出现的“衍生物”。一旦空气中含的水分不足,冷暖气团即使互相“碰撞”也无法产生降雨。明显减少的降雨,又从另一方面促进了高温的持续。
与全球相比,桂林只算得上小环境。从某种程度而言,我市的气候变化是不由自主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完全没有能力引导桂林的气候及生态环境向好的方面发展。气象专家说:“恰当兴建水利设施,我们就可以将汛期的雨水有效地积攒起来。干旱的时候,我们对水资源进行科学调度,就有望让全社会用水得到更有力的保障。只要每一个市民都积极参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桂林的自然及生态环境就能变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