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桂林会展新闻> 立春天气乍暖还寒 桂林市内不少植物悄悄发芽

会议小助手

立春天气乍暖还寒 桂林市内不少植物悄悄发芽



  1月25日以后,我市各地天气变得温暖湿润,很有些春意盎然的样子。今天立春了,按照我国传统历法,立春是每一年迎来的第一个节气,所以它的到来意味着新一年的开始。在这乍暖还寒的日子里,医生建议大家还是要“捂一捂”。

       立春是每年第一个节气

  说到春天,上一周的天气暖暖的、潮潮的,春意特别浓,人们不住感叹“春天来了”,桂林城内不少植物也已悄悄地发了嫩芽。记者在榕湖边上看到,一些小桂花树长出了红色或嫩绿色的嫩芽,蹿得快的已经快一寸长了。中山路上的银杏树枝条上也开始出现突起点了,只要天气变得更暖和一点,那些突起点就会逐渐长出叶子来。

  按照传统历法,立春是每一年迎来的第一个节气。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的解释,“立”是“开始”的意思。我国古代先民很早就开始用“四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来反映四季的更迭。“四立”的农业意义是指“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不过,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相差悬殊,对于黄河中下游以外的地区而言,“四立”的到来并不能与四个季节的到来画上等号。

  桂林气象台的专家表示,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要判定春季的来临,必须按照气候学标准来定义,即连续5天平均气温不低于10℃,而且随后5天的平均气温不再回到10℃以下才能确定为正式进入了春天。进入本周以来,天气形势急转直下,阴冷的感觉重新笼罩桂林。但立春之后,各地气温逐步回升将是不变的趋势。

        我国传统有立春祭祀的风俗

  对于全国各地来说,立春虽然并不能完全与春季到来画等号,但一年之计在于春,我国在立春这天举行祭祀活动的历史由来已久。

  记者查阅资料后发现,中国古代将立春后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通俗地说,就是从立春这天开始,气温逐步上升,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

  中国自古为农业国,春种秋收。俗语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的收成如何,关键在春。在3000年前,我国先民就已经在“立春”举行纪念活动。当时,人们祭祀名为句芒神。据文献记载,立春前三日,周朝天子开始斋戒。到了立春日,天子会亲自率领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方八里之郊迎春,祈求丰收。到了清代,迎春仪式演变为社会瞩目、全民参与的重要民俗活动,立春祀神祭祖的典礼甚至比冬至的规模还要大。

  在民间,各地在立春这天都有着不同的习俗。直到现在,我国许多地方都保留着立春这天“咬春”的习惯,也就是在立春这天吃一些春季的新鲜蔬菜。广西师大人文学院副院长覃德清教授告诉记者,相对于我国北方地区而言,广西“咬春”的做法不是特别普遍。但在广西一些地方,人们心理上觉得立春和春节有着类似的意义,都意味着新一年的开始。为了讨个好兆头,他们在当天尽量不出门、不晒东西,意喻“不漏财、只进不出”。

        医生建议“春捂”保健康

  春季是由寒转暖、万物生长的季节,同时也是传染病、呼吸消化道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过敏性疾病高发时期。现在的桂林乍暖还寒,市民要注意“捂一捂”以防疾病。

  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主任江伟建议,冬季过后,由于人体腠理开始变得疏松,对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加上初春时节乍暖还寒,市民仍然要注意添衣保暖,青年女性尤应注意,不可过早地换穿裙装,否则会导致关节炎与多种妇科病。而年老体弱者换装也要慎重,不可骤减。春天气候容易使人疲倦,因此提倡市民多参加室外活动,太极拳、体操、慢跑、散步、郊游、登山及骑脚踏车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可以克服倦懒思眠状态,使自己身心和谐,精力充沛。春风于温暖之中暗藏杀机,出汗后应及时擦去,切勿敞开胸怀让风劲吹。

  一般来讲,春季是传染病、呼吸消化道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过敏性疾病等的高发时期。当前,甲型H1N1流感尽管有所缓和,但现在天气比较寒冷,加上临近春节,随着学生放假、农民工集中返乡高峰来临,甲流疫情仍有可能爆发流行。符合接种甲流疫苗的市民可提前接种。平时在家时注意常开窗,使室内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清新。

  在饮食上,江伟建议,葱、芫荽、红枣及花生等有助于春阳及护阳,胡萝卜、花菜、白菜及青椒等新鲜蔬菜也有提升阳气之效。但立春养生要忌食酸、滑、苦涩食品,因为酸味不利于阳气升发和肝气疏泄,苦味食品则有降泄作用,会损伤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