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香龙舞:百年民俗的灿烂和传承
来源网站:桂林生活网 发布日期:2012-02-09
2月6日,农历龙年元宵节,记者来到平乐县城,看到一群瑶族同胞穿着绚丽民族盛装参加县里举行的“龙腾虎跃闹元宵”巡游活动,为广大居民表演精彩的香龙舞。4条香龙,长度均为3.2米,分龙头、龙身、龙尾,全身插上香,由3个人举起,伴随着锣鼓、唢呐等抑扬顿挫的节奏戏抢龙珠,翩翩旋舞。独特的民族舞步、苍劲朴实的表演技法,加上铿锵的鼓锣声,不时获得现场观众一阵阵喝彩。
香龙舞,“过山瑶”的民俗奇葩
记者了解到,参加活动的瑶胞来自我市平乐县大发瑶族乡的一个特殊群体———“过山瑶”。千百年来,他们过着深居大山、刀耕火种的生活,其原生态的文化习俗和民族传说,在世人眼中一直披着神秘的面纱,而香龙舞正是“过山瑶”文化流传至今的最瑰丽的一朵奇葩。记者随后走进大发瑶乡四冲村委骆口村,去探访这一神奇的瑶族文化珍宝。陶振喜是参加这次舞龙活动的领队,今年已经59岁。据他介绍,香龙舞已有300多年历史,靠着瑶乡群众祖祖辈辈的口传心授流传至今,一招一式都基本保持最初的原始风貌。香龙,一般是用经筛选的优质稻草结成的“龙”,在年底前或三年一次的重大节日“盘王节”前扎好。香龙全长七尺五——— 现在表演一般加长为九尺六,由3个人分别舞龙头、龙身、龙尾,同时在龙身上插上点燃的香。舞龙的瑶胞们按照祖上流传的动作和步伐——— 丁步、猫步、跑堂步等,随着唢呐和锣鼓的节奏舞动。从初一到正月十五,逐家逐户去给各村寨的瑶族同胞拜年,为瑶胞们祈福。
由于香龙舞往往是在晚间进行,舞动起来后,整条龙香火点点,仿佛一条金光闪闪的巨龙飞腾。伴随着鞭炮声和瑶胞的喝彩声,舞龙者越舞越有劲,花样变换也越来越多,将整个夜晚装点得星光闪耀。“香龙”也因此而得名。香龙舞已“舞”出瑶寨,但面临传承困惑作为具有浓郁民俗特色的香龙舞,伴随瑶胞们走出瑶寨也逐渐走出了深山。陶振喜告诉记者,2006年开始,平乐县流域的桂江旅游悄然兴起,为了吸引游客,大发瑶乡政府开始挖掘整理香龙舞,专门成立了香龙舞文艺表演队。当年,香龙舞文艺表演队就给外来游客表演140多场,接待海内外游客8500多人次。
此外,香龙舞还上了桂林“百姓大舞台”,代表平乐县参加了2011年桂林国际山水文化旅游节。2008年,大发瑶族乡的香龙舞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但是,和很多民间艺术一样,香龙舞也面临着传承的困惑。瑶族老人林志芳告诉记者,现在的年轻人对香龙舞已不再感兴趣。当年他十三四岁便跟着大人们走村进寨给瑶胞们拜年,几十年过去了,自己还是村里舞龙队最好的鼓手。村里目前还健在的舞龙老人九伯公已经92岁,他们这一辈舞龙好手都是九伯公亲手带出来的,关于香火龙的历史掌故和舞龙技术也知道得最多,但由于年事已高,耳朵不灵,很难再教授后辈。香火龙传承的重任就压在他和陶振喜等人的身上。“我们年轻时一听到锣鼓响,就连饭都不想吃了,一心想去舞龙,现在这样的年轻人很少。”林志芳今年65岁,从爷爷辈算起到他儿子,家里4代都是舞香龙的好手。而为了传承,他已慢慢开始培养自己的孙子孙女学习香龙舞。老人有个心愿,希望政府出面帮助组织瑶胞,开设学习班,将香龙舞作为民族文化一代代系统地、完整地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