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桂林会展新闻> 《印象•刘三姐》扮靓阳朔

会议小助手

《印象•刘三姐》扮靓阳朔

印象刘三姐

印象刘三姐

 

54岁的徐全发声音洪亮,作为《印象•刘三姐》的报幕员,每天晚上都用掺着浓重乡音的开场白,为《印象•刘三姐》拉开序幕。“尊敬的客人,你们好!我叫徐全发,是阳朔县阳朔镇木山村人,我是打鱼的,我家养了六只鱼鹰,每天晚上我都要和鱼鹰一起打鱼,点起油灯,大家都叫它漓江渔火。听说很多客人都喜欢看渔火,说是比天上的星星还要美,多谢你们的称赞。明天欢迎你们到我家喝酒吃鱼……”

 

徐全发因为红遍大江南北的《印象•刘三姐》,成了当地的名人。在徐全发家里,有他和国家领导人的合影,报纸上也刊登了他正在唱山歌的照片。从2003年《印象•刘三姐》开演至今,老徐已经当了9年的报幕员。9年来,《印象•刘三姐》改变了他的生活,不仅是物质上,精神上也改变了。

 

因为《印象•刘三姐》,大力提升了阳朔的知名度。它不仅成为这座小城的一道靓丽风景,更致富了一方百姓,创造了一个产业。

 

带动阳朔发展

几乎每天《印象•刘三姐》3500人的看台都座无虚席。舞台是一汪平静的水面,不远处是12座线条柔和错落有致的小山,背景是广袤的天穹,空气湿润而清新。天色渐渐暗下来,恰到好处的灯光映衬出那些小山的轮廓,一场梦幻而唯美的演出开始了。世界知名的名胜风景——桂林山水风光、世界知名的民族文化品牌——《刘三姐》、世界知名导演——张艺谋,《印象•刘三姐》将这三个“世界知名”融合在一起。 使《印象•刘三姐》成为阳朔的品牌文化。

 

该演出将壮族歌仙刘三姐的山歌、广西少数民族风情和漓江渔火等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场景进行创新组合,通过演出的形式展现出来,演出至今经久不衰。不仅国内外媒体采访接连不断,美国等数十个国家的电视台也纷纷前来。

 

在没有《印象•刘三姐》的演出之前,游客从桂林乘船游览了漓江在阳朔下船之后,再去西街逛一逛就会起程回到桂林,在阳朔过夜的人很少。正是因为这样的一场演出,使阳朔成为由旅游过境地变为目的地,从而全面带动了阳朔旅游产业的发展。现在更多的游客会选择在阳朔过夜,观看演出,逛西街。

 

带动农民增收

《印象•刘三姐》的推出带动了农民的就业、促进了农民增收。《印象•刘三姐》的演职员、后勤保障人员共750多人,其中雇请当地农民有400多人,大多来自周围的村庄。演出把农民日常劳作如点渔火、划竹排、养鱼鹰经过艺术加工表演出来,农民演员只需晚上把白天的事展示给游客看,每个月就有少则七八百元、多则上千元的收入。不仅农民演员有工资,就连参加演出的水牛都有工资,一头牛的“出场费”每月就有400元。

 

因《印象•刘三姐》受益的不仅有当演员的村民,当地农民通过演出、开办餐饮、出租房屋、出售小食品和纪念品、出租望远镜、雨衣和棉衣等,每年直接或间接从演出中获得的收益超过600万元。

 

带动产业繁荣

《印象•刘三姐》最大的成就莫过于让“山水实景演出”红遍南北。它以阳朔山水为舞台,突破了传统剧场的演出格局,成功开创了大型“山水实景演出”的艺术样式。

 

为使《印象•刘三姐》能够经久不衰,阳朔计划在演出周边建设一个“刘三姐村”,全方位展示阳朔的文化内涵、民俗民风、旅游商品和地方特色餐饮等,让游客能更多地和当地村民互动交流。当地正在策划一个再现电影《刘三姐》情景的写实风格的节目,选址在大榕树景区,还计划在遇龙河景区打造一部反映壮族文化的实景演出。

 

《印象•刘三姐》不仅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艺术样式,而且创造了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继《印象•刘三姐》红遍大江南北之后,《印象•丽江》《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岛》等陆续重磅推出,实景演出不仅成为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的最佳范例,而且俨然已经形成了一个独具中国特色的产业,“印象经济”也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和文化学者关注的课题。

 

作为桂林历史最悠久的老牌旅行社,桂林国旅在《印象•刘三姐》筹备初期,就大力看好这一新型旅游产业的发展,自演出以来,桂林国旅接待的游客几乎都去看过《印象•刘三姐》,可见《印象•刘三姐》的魅力之大,桂林国旅也将密切关注阳朔接下来要发展的旅游项目,大力支持阳朔旅游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