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试点获自治区肯定
来源网站:桂林生活网 发布日期:2012-08-28
8月21日至22日,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委员、自治区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覃远通任组长的自治区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就广西湿地保护情况到桂林市进行专题调研。在实地考察桂林临桂县会仙湿地后,22日上午,调研组召开座谈会,听取了桂林市湿地保护工作的情况汇报。
自治区林业厅副厅长李明琪,桂林市副市长王建毅、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熊显元等出席座谈会。
王建毅代表市政府向调研组汇报了桂林市湿地保护工作情况。桂林市湿地资源丰富,分为河流湿地、湖泊湿地、人工湿地、沼泽湿地等5大湿地类和12个湿地型,湿地总面积达8.05万公顷。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通过开展全市湿地资源调查,摸清了桂林市湿地资源基本情况;加强了对湿地资源的监管,引导群众合理利用湿地周边林木资源;加大了湿地环境整治力度,禁止了对湿地保护不利的各种违法行为;加大了湿地保护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公众特别是湿地周边居民对湿地环境的保护意识;明确了建立国家湿地公园这一保护模式。今年2月,国家林业局正式同意桂林市进行桂林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
覃远通对桂林市保护湿地的做法给予肯定。他表示,此次在桂林调研的切身感受是桂林市委、市政府对湿地保护有了进一步的重视,并做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工作。他建议桂林继续加强对湿地资源的监管工作,制止当地对湿地资源的无序开发,保护湿地资源的周边环境不受到污染和破坏;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规划设计要求,做好桂林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的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争取国家林业局资金、政策等多方面支持,建设好桂林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使之成为桂林旅游发展的新亮点。
桂林会仙湿地公园:被誉为“漓江之肾”的会仙湿地,会仙喀斯特湿地集“山、水、沼、运”景观要素于一体,湿地以其岩溶湿地之典型、山水景观之秀美、历史文化之深厚,在广西独一无二,在全国乃至全球峰林岩溶地区也是罕见的。宋朝以前,会仙湿地面积约65平方公里。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来水量减少而开荒造田、围湖造塘等行为增多,会仙湿地现存湿地区域面积12平方公里。
湿地公园的建设目标是建设成为全球峰林平原地区岩溶湿地-农田-森林复合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的示范工程;我国古代运河水利遗迹保护的典范;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国际岩溶湿地生态旅游目的地;湿地公园建设与管理的国家示范点;岩溶湿地、古水利遗迹的国家级科普宣教基地;国际性的岩溶湿地研究中心;岩溶地区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试验地。(详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