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马长寿之乡访瑶胞
来源网站:2 发布日期:2007-03-23
巴马长寿之乡访瑶胞
-
2007年3月23日 作者:记者梁敏力
每年参加广西民俗摄影协会组织的活动,都要到桂西的民族地区去采风。今年初春去的是巴马瑶族自治县,使我有幸初识瑶族的两个分支——蓝靛瑶、番瑶。
瑶山不再遥远
从桂林乘车经柳州、金城江、东兰直奔巴马。桂西山区大多是石灰岩地区,但与桂林却大不相同,桂林是峰林地貌,而桂西是峰林洼地地貌,在峰林间有深陷的漏斗状山凹,村民在“漏斗壁”的乱石窝里点种玉米;在山凹底部住人,有些房子是用大竹子砸扁展开作遮风避雨的墙壁,人畜饮用的是从山坡引下来存在水柜里的雨水;人们出行时,要在一个个山凹里上上下下,“隔山喊得应,走路走得哭”。这几年,经过西部大开发和东(兰)巴(马)凤(山)公路大会战结束后,这里修成的环保型水泥路、柏油路已通每个乡镇,甚至进村也有柏油公路了。
随着红水河梯级电站的建成,赤色的河水已变成碧蓝。夕阳西下之时,汽车在库区赐福湖边疾驰,湖面烟波浩淼,竹筏往来,犹似一幅水墨丹青。村民们在湖湾处,将一张排球场大小的渔网放入湖中,四角用绳子牵着固定在岸上,水上吊着马灯,待到黎明时分便拉绳起网,有时能收上百斤鱼。
瑶乡寿星多多
巴马人长寿古之有名。清朝嘉庆皇帝曾为142岁的瑶族老人蓝祥高寿赐诗祝寿。1991年9月,日本国际自然医学会确认广西巴马为世界第五个长寿之乡。巴马的长寿老人以素食为主,常以玉米粉辅以青菜、豆类和薯类,煮成糊,以茶籽油和火麻仁粉煮菜。 食粥长寿是巴马与其他四个世界长寿乡最大的区别。现在,县里每年定期为百岁老人体检,每月都给百岁老人发放生活补贴费。
在巴马不论是在宾馆还是在瑶族农家,都能吃到玉米糊、火麻仁汤。尽管是深冬,土鸡、土猪也全是白切的,夹上一块鸡肉或猪肉沾上一些芫荽盐水,送入口细嚼,天然的肉香让人连连举箸。
蓝靛瑶的土染布
第一天,我们去了那社乡周羊屯。屯子里蓝靛瑶的男女老少,衣服大多是用深蓝泛紫的自制土布做成的。妇女们穿的是对襟衣,领口处有银制的扣子,如同俯视银元宝一般;用一块浆过的方布折叠成帽,方布上缝着一白布条,两头在脑后随风而飘。
60多岁的盘美金背着三岁的孙子,在门前翻晒土布,她的双手连沟纹里都染成了紫蓝色。有些人家没有人手或图省事,就赶圩买来白布染色。他们用蓝靛草、火毛树、牛胶做成染料、涂料,要通过几浸几晒才能做成蓝靛布,这种布耐磨耐脏,穿在身上还挺括不走形。
草坡上晒着八九条土布,每条长十二三米,这是美金和女儿、媳妇们忙了一个秋冬才做成的,每条布至少能做两套衣服。不远处的树下,做完活路的青年男女们正在用瑶话在对歌,低声呤唱、拖音很长的情歌在山间树林显得悠扬柔和。
欢歌载舞的番瑶
来到正在过节的东山乡巴根村,山凹里居住的是番瑶同胞。蓝香拖着4岁的儿子,挑着一担“彩礼”迎接我们,立即成了长短镜头“轰炸”的目标。在她的担子上,用绳子串着三角棕和彩蛋。那彩蛋是农家的土鸡蛋煮熟染红,用红钱织个蔸装上如同绣球,用来做“碰蛋”游戏和馈赠客人。
村头的大坪上,摆着一排铜鼓,身着华丽盛装的瑶姑们,欢快地敲起铜鼓,小伙子们手拿扎着红绸的鼓槌或小簸箕,在姑娘们身旁一边跳着舞,一边做怪相挑逗着.几个中年的汉子高举酒碗围成圈,边喝酒,边仰天吼歌。
番瑶姑娘的服饰与蓝靛瑶的简约刚好想反,衣服织绣鲜艳,银饰披挂满身。蒙玲玲的胸前挂着类似长命锁似的银佩,上面吊着银铃及斧铖刀叉,沉甸甸的,上面镂有“民国十六年”的字样。
上一篇:广西重奖“旅游红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