鸬鹚伴我游漓江
来源网站:2 发布日期:2007-04-02
鸬鹚伴我游漓江
鸬鹚是学名,又称鱼鹰,亦称水老鸦,属鸟纲,鸬鹚科。身长约50厘米,体羽主要为黑色而带有紫金属光泽。黑色的嘴厚重,脸颊及喉白色,虹膜蓝色。繁殖期鸬鹚头和颈部生出白丝状羽毛,两肋具白色斑块。幼鸟下体黑色,杂以白羽。繁殖期鸬鹚发出带喉音的咕哝声,其他时候无声。
鸬鹚栖息于江河、湖沼和海滨,营巢于芦苇丛中或矮树、峭壁上,广布于我国及世界各地。
鸬鹚听觉发达,嗅觉灵敏,甚至在浑浊的河水中也能轻松自如地追踪鱼群。它有阔长而带钩的尖嘴和能装鱼的喉咙,蹼大爪利,游水迅速,体内气囊发达,能潜游一分多钟,故擅长捕鱼。
我国渔民驯养鸬鹚捕鱼,已有悠久历史。杜甫诗云:“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乌鬼即是鸬鹚,可见在唐代就已驯养它来捕鱼。在《梦溪笔谈》中记载:“蜀人临水居者,皆养鸬鹚,系绳其颈,使之捕鱼,得鱼则提出之,至今如此。”
在桂林,漓江渔民说:“渔家有三宝—竹排、鱼网、鸬鹚鸟”。自古以来,漓江两岸的渔民大都饲养鸬鹚,捕捉鲜鱼,养家糊口。渔民外出捕鱼时常带上驯化好的鸬鹚,让它们站在竹排上,各自脖子上都套有一个脖套(麻环或稻草环)。当渔民发现鱼时,一声呐喊或哨响,鸬鹚便纷纷跃入水中,潜入水底,过一阵又探出头来,嘴里叼着一条银光闪亮的鱼儿。渔民便抓住鸬鹚,倒提起来,鸬鹚就乖乖地把鱼吐进竹箩里。因为鸬鹚套上了脖套,捕到的鱼只能卡在喉咙里,而吞不下肚。在遇到大鱼时,几只鸬鹚会合力捕捉。它们有的啄鱼眼,有的咬鱼尾,有的叼鱼鳍,配合得非常默契。待捕鱼结束,主人摘下鸬鹚的脖套,把准备好的小鱼赏给它们吃。
一只鸬鹚,每天要吃鱼腥一斤半,但它捕获的鱼鲜,远远超过它的消耗量。所以渔民对鸬鹚就像农民对耕牛那样爱护,把它称为“渔家宝”。
老鸬鹚不孵小鸬鹚,得靠母鸡代劳。小鸬鹚出生半年后,才随老鸬鹚下水练习捕鱼。通常一只鸬鹚,可以捕十几年的鱼。
大多数水鸟的尾脂腺能分泌油脂,它们把油脂涂在羽毛上来防水。鸬鹚缺少尾脂腺,它们的羽毛防水性差,身体很容易被水浸湿,所以不能长时间地潜水。在每次捕鱼后,鸬鹚要站在竹排上或岸边晒太阳,待羽毛晾干之后,它们才回到水中捕鱼。
清晨起来,乘车前往杨堤或兴坪码头,租条小船,在漓江上自由晃荡若遇上好天气上岸拍照。在漓江裸露河床上休闲散步。那坚硬圆滑的鹅卵石与脚板底摩擦产生静电,全身的血液顿时沸腾起来,这种传统的按摩方式想不到进入现代高度文明时代的还会如此管用。看来几千年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不能轻易放弃的。更需要我们这一带年轻人去发扬光大!当我看到这些可爱又富有奉献精神的鸬鹚时,我常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话的深刻含义!鸬鹚只有在完成捕鱼任务后才能轮到自身进食的时候,中午时分,在小船上或漓江岸边,大家一块品尝可口的漓江鱼、漓江虾,还有用漓江水酿做的啤酒,与大自然亲密接触,那种环境,那种氛围,仿佛只有神话中才能体现、仿佛让我们回到从前的孩提时代。我想每一位旅游者看了这篇文章,一定会有想去的冲动。当然在此恳请每一位游客在享受到大自然的美景和美味可口的午餐后,请保护好我们的母亲河—漓江,请自觉清理餐后留下的遗弃食品和垃圾,让我们的母亲河---漓江世世代代干干净净,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享受漓江优美的环境和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景!
入夜,漓江上竹筏渔舟出动,渔民撑着竹排,在江中悠然自得地游弋,竹排上停着几只鱼鹰。竹排上的灯光(通常是汽灯)引诱着鱼儿,鱼便趋光游来,鱼鹰猛地跃进波光粼粼的江中,展开一场鱼鹰捕鱼的战斗。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漓江渔火”,这已成为中外游客喜欢观赏的节目,又是摄影家们拍摄的题材。
上一篇:市委书记给桂林旅游开“三味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