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桂林会展新闻> 马相伯像

会议小助手

马相伯像

在叠彩山风洞南口左壁刻着一幅慈祥老者的头像,画像的右边,有两行醒目的题字:“心赤貌慈,人瑞人师,形神宛在,坚弥高弥。”这位老者是谁?他就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学家和学者,被时人尊称为“爱国老人”的马相伯先生。马相伯(1840—1939),原名志德,亦名建常,改名良,字相伯,晚号华封老人,祖籍江苏丹阳,1840年3月17日出生于江苏丹徒(今江苏镇江市)。由于父母信奉天主教,所以马相伯出生不久便受洗礼,取教名叫“若瑟”。12岁时,经友人介绍,进入天主教耶稣会法国人开设在上海徐家汇的依那爵公学(1927年改校名为徐汇公学,现名徐汇中学)读书。马相伯在依那爵公学读书期间,学习勤奋,对自然科学与数学尤其有兴趣。15岁时他开始学习法文和拉丁文,成绩优良,多次受到嘉奖。1862年,耶稣会在上海设立初学院(初级),马相伯进院当修士,接受“神修”训练。初学院(初级)学习期满后,他进入大学院(高级)学习哲学与神学,31岁时获得神学博士,并加入耶稣会,授职为神父。1872年,耶稣会调马相伯为依那爵公学校长,兼管教务。 1881年,他为驻日本公使参赞,不久改任驻神户领事,后又出任驻日本使馆参赞,驻长崎领事等职,对日本维新政策有较深的认识。1882年奉李鸿章之命,赴朝鲜办理新政。随后他去欧洲考察,有了办新式大学救国的想法。。 1900年8月,马相伯将属于自己名下的祖遗家产—良田三千亩,捐献给天主教耶稣会,把办新式大学的愿望寄托在教会身上。不料耶稣会接受了马相伯的财产,却并不办学。这时马相伯居住在上海徐家汇土山湾,在上海南洋公学(今交通大學)执教的蔡元培常去向他请教拉丁文。1902年11月,南洋公学学生反对学校当局的专制压迫,集体退学,蔡元培介绍部分退学学生到马相伯处求学,马相伯欣然允若,遂创学院,定名“震旦”。“震旦”二字,乃梵文“中国”之谓,内含“东方日出,前途无量”之意,其意为中国之曙光。他于1903年在徐家汇老天文台內创設了震旦学院。震旦学院是震旦大学前身,現为上海医科大学,他亲自出任监院(即院长),并亲自授课。马相伯办学之目的,在于救国。震旦学院以崇尚科学、注重文艺为办学方针。于右任、马君武等人都是该院的杰出学生。入院时于右任正因民主革命活动遭通缉,还是马相伯冒着风险亲自将他偷偷接到学院。 于右任是陕西三原人,诗人,书法家,政治家。历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次长,审计院、监察院院长。1964年11月10日在台湾逝世,终年86岁。马君武(1881—1940年)是广西恭城县人,中国著名的学者、教育学家、翻译家,中国第一位留学德国获工学博士学位的人。孙中山在广州旧任非常大总统时,马君武任总统府秘书长,而且还是由孙中山直接委派的第一任国民党广西省长和广西大学创始人,在教育界当时享有“南马(马君武)北蔡(蔡元培)”的美誉。 1905年,天主教耶稣会趁馬相伯生病期間另委任法国传教士主政学院,干涉校政,篡改震旦的办学方针,学生大为不满,纷纷离校。馬相伯觉得有違创办初意,乃率領師生脫离震旦。后于右任奔走筹资另办复旦公学,拥戴馬相伯为复旦公学首任校长。1917年复旦公学改名复旦大学,马相伯是该校的创始人。“复旦”二字由马相伯选定,选自《尚书大传·虞下传》中“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名句,意在自强不息,寄托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自主办学、教育强国的希望。于右任也在该校任教。馬相伯任校長外,自己還担任法文課程的教学。其時他已66岁,还在讲堂上口讲指画,不辞辛苦。1913年,马相伯接受教育部长蔡元培的邀请,一度任国立北京大学代理校长,这时他才辞去复旦大学校长之职。他一度为袁世凱总統府高級顾問,因不滿袁世凱称帝,辞离北京,返回上海,任中国科学社董事,兼《天民報》主编。1932年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37年3月任国民政府委員。 1931年 “九· 一八”事变后,马相伯积极参加救国工作,坚持主张“立息内争,共御外侮”,他发表演说,书写文章,号召团结抗日,呼吁人民自救,因而被尊称为“爱国老人”。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当年10月,上海沦陷,南京危在旦夕。马相伯应当时桂系军阀李宗仁将军的邀请,1937年11月25日移居桂林,当时李宗仁夫人郭德洁、广西省主席黄旭初等三十余位军政要人到离桂林城数里的北郊迎接。马老在桂期间住在叠彩山风洞前的景风阁(抗战中被毁)里,长达一年之久。这里不仅风景优美,而且有着天然的防空洞,是躲避敌机空袭的好地方。他在景风阁门前贴着一副对联:“生有自来戚继光,死无遗憾范希文”。他以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和抗击西夏的北宋名臣范仲淹(字希文)自勉,表达他坚决主将抗日,誓死不做亡国奴的决心。1938年4月6日,是马老98岁寿辰,桂林人民为他举行祝寿活动。蒋介石发起为马老祝百年寿,全国响应,连罗马教 皇也给他送来了圣像。 1938年冬,日本飞机对桂林进行狂轰滥炸,桂林面临日军的进攻,出于安全考虑,当时的南京临时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请他赴昆明。1938年11月,马老先生动身前往昆明,途中因病留居越南谅山。1939年4月6日,是马相伯百龄大庆。中共中央尊他为“国家之光,人类之瑞”。重庆、桂林各界都为他举行遥祝百龄大会,桂林还派了代表到谅山向马老祝寿。1939年11月4日,马老病逝于越南谅山,终年已届百岁,故人称“百岁老人。” 毛泽东、朱德等中共领导都发去了悼念唁电。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将马相伯灵柩从越南谅山护送回沪,择地安葬。1984年迁墓于宋庆龄陵园。 马相伯的逝世,令人为之叹息,更令受他亲身教诲的弟子万分悲痛。为表彰他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他为发展我国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庚辰(即1940年)四月吉日,马老生前知交和学生林素园在风洞的岩壁上为马老刻像,以作永久纪念。林素园题写马相伯的夫子像赞,绘画人是林乐义(美术家、桂林建筑师,其建筑设计作品有桂林艺术馆、李宗仁官邸等),兴安刘保虚刻石。碑刻以精练的语言,高度赞扬了马相伯先生真正的人品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这幅马相伯石刻画像是桂林市目前保存下来的三幅重要历史人物石刻画像之一,其余两幅分别是独秀峰下“颜延之读书岩”旁的孔子画像(元朝至正五年,即1345年广西画家丁方钟画)和伏波山还珠洞石壁上的米芾自画像。此外桂林的平雕摩崖石刻人物像还有:桂林南溪山的两幅刘真人像及张真人像,叠彩山北麓山洞的三位靖江王宗室摩崖头像,桂海碑林的观音像,独秀峰太平岩中新刻的60甲子守护神像,象山普贤塔北壁普贤菩萨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