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孝祥《朝阳亭诗序》
来源网站:2 发布日期:2007-04-04
张孝祥《朝阳亭诗序》
象鼻山水月洞有两则似乎“对着来”的石刻作品,一幅在水月洞的东石壁上,是一篇无题额的记,后人常称之为《朝阳亭记》。另一则刻在水月洞的西石壁上,题额为《复水月洞名并序》。
《朝阳亭记》的作者是张考祥。张考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今安徽和县人。他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高中状元,是一位才思横溢、文章出众、精于诗词与书法的诗人。他于南宋考宗乾道元年(1165年)来到桂林,任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兼静江知府。他在桂林前后二年,《宋史》说他在桂林“治有声绩”,说明他曾对桂林的建设做出过贡献。
《朝阳亭记》记述的是一个事情的原委。南宋考宗乾道二年(1166年),张考祥与任静江知府兼提点刑狱的张维(字仲钦),常来水月洞游宴。张维酷爱水月洞的风光,至夜舍不得离去。当时,有位住在象鼻山寺庙里叫了元的僧人,知张维心意,便逢迎他的爱好,在水月洞旁建了座亭子,供他赏景。张考祥离任归乡的前夕,接任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的张维邀请张孝祥等同宴于新亭子,以为饯别。席中,张维请张孝祥给新亭子命名。张维与张孝祥不久前同在建康(今南京)做官,相交很好,张维曾请张孝祥为他在南京新落成的亭子命名为“朝阳亭”并题诗。张孝祥对眼前新建的亭子思量一番,看见亭子向东,沐浴着晨曦,于是也将此亭命名为“朝阳亭”,将象鼻山岩称作“朝阳岩”,并将水月洞改为“朝阳洞”,此举得到同游者赞成。因此张孝祥书写了“朝阳洞”三个大字,刻在水月洞内。同时做诗二首,并写了《朝阳亭诗序》,说明命名的由来,刻于水月洞东壁。
紧靠水月洞《朝阳亭记》石刻之侧有张考祥的另一则题诗石刻,题诗共三首。其中第三首诗云:
饥肠得酒作雷鸣,痛饮狂歌不自程。
坐上波澜生健笔,归来钟鼓动严城。
不应此地淹鸿业,盍与吾君致太平。
伏枥壮心犹未已,须君为我请长缨。
中国历史上的南宋时期,面对金人的南下侵扰,当时朝中分成主和与主战两派,张孝祥在南宋政治家中属主战派。因此,他在桂林的诗刻多与关心人民疾苦和渴望祖国统一相联,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上面这首诗中,张孝祥用激愤的心情表示,虽到伏枥之年(其实张孝祥此时才34岁),然而壮心未已。他不愿淹留在远离沦陷区的桂林,要张维为他“请长缨”,奔赴前线,杀敌报国。这首诗的字里行间充满了爱国主义的热情,在桂林石刻中并不多见,游人今天仍可从这种为国效命的情怀中得到启迪。
上一篇:陆 游 诗 札
下一篇:朱德与徐特立的唱和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