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桂林会展新闻> [走漓江特别报道]到总统到过的渔村

会议小助手

[走漓江特别报道]到总统到过的渔村

[走漓江特别报道]到总统到过的渔村 - 2007年7月23日 古宅中间的每一条巷道,是渔村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一面 偶尔寂静也会突然降临渔村,之后,如履而来的喧嚣又会再次响起   记者 郑斌 黄月波 文烨 郑利平 一艘艘满载的游船从桂林出发,在距兴坪集镇码头2公里处汇聚成长龙,岸边,白浪翻滚,风中摇曵的凤尾竹,忽高忽低,若隐若现地向游客展示青峰脚下的神秘。 赵家帅叼着根烟坐在村口码头石阶上,透过竹林紧紧注视着江面上行驶的船只,一旦发现船上有人对着这里拍照,他都会回以一笑,然后猛吸一口烟,满足地吐出一个个烟圈。 多年来,赵家帅已习惯每天这样坐岸听涛,就像他所生活的这个地方——渔村已经习惯如履而来的繁华和喧嚣一样。 10年前,群山环抱下的这片沃土,并不为外人所知。一条宽1米、尽头就是漓江的青石路是这个村与外界连通的唯一途径,村民进出靠的都是渡船,每天,漓江上游轮滚滚,汽笛声轰鸣而过,这里就仿如世外桃园,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处处青山倒影,绿水潆洄,自然的不能再自然。 赵家帅曾以为自己的一生将与清静相守,只因一个人的意外到来,才改变这一切。 1998年7月2日,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的到访,让这里热闹了起来。 “很多人只从电视上看过克林顿,有的甚至连名字都没听过,一知道他是美国总统,大家都傻了眼,家家户户都探出头来,好奇地看着他走过,胆子大点的,就出来和他打招呼”。 渔村有500多人,这些连乡镇干部都不常见到的村民,没想到自己司空见惯的青砖黑瓦、马头墙、画栋,居然能引来这样一位黄头发白皮肤的外国元首。 克林顿兴致勃勃地欣赏着渔村古朴的中国农村风貌,漫步于幽深的小巷中,被那些雕花门窗深深吸引,时不时驻足抚摸,爱不释手。 近一个小时的参观,使小小渔村成为了世界媒体报导的焦点,从此名扬天下。 赵家帅在克林顿这次访问中,收获了迄今为止他认为是这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他不仅亲眼见到了这位美国总统,还把克林顿请到家里做客,合影留念。克林顿走后,赵家帅把自己与克林顿合影的很多照片都挂到了新房堂屋的正中间,“每天当宝贵一样看着”。 正是这些照片,带来赵家帅个人的改变,也打破了渔村的沉寂。 度过一个意外的1998年,渔村人在1999年伊始,就迎来了一个与以前不一样的春天:以前一个月都见不到几个陌生人的渔村,开始出现陌生的面孔,他们有的背着行囊,有的拖家带口,从村口码头下船的那一刻起,嘴里就念叨“这里就是克林顿来过的地方”,而后眼神充满膜拜…… 如潮而来的人群,让渔村人感觉到从未有过的热闹。面对一批批寻访“总统之旅”的外乡人,赵家帅不禁暗暗惊叹克林顿的魅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旅游这个词,逐渐被渔村人提及。 赵家帅利用自家新房开了旅馆,他的堂兄赵家云在码头摆起小摊,一批有意识的人抓住机会,吃起了旅游饭。慢慢地,村中48座传统民居,村对岸层峦叠障的鲤鱼山、金瓦山、元宝山、剑刀山、笔架山,村背后的五指山、天水寨,最后都成了渔村人的财富。 “那时村里人已经意识到自然资源对他们的重要性,所以,每个人都在努力把渔村融入周边山水”。 很多旅行社开辟了渔村一日游路线。2000年渔村接待的游客,仅桂林本地的每天就有七八百人。他们的到来,给渔村人带来的是生活的巨变。 渔村虽然叫渔村,村里人却不靠打渔为生。1998年前,村民主要生活来源于果树,每年人均收入1500元/年,克林顿的到来,使渔村每年多了10多万收入,人均年收入也增至2500元。 48岁的莫小英对于这种经济变化感触是最深的。在渔村,莫小英家是出了名的贫困户,全家4口人,以前连一间像样的住房都没有,1998年后,村里搞起了旅游,莫小英跟着其他人在村里摆了个小摊卖工艺品,每天攒个5块10块的,几年下来,不仅解决了住房问题,手头还有了一点零花钱。 生活的进步,让渔村人都非常感激克林顿。如今在渔村,只要提及这位美国前总统,人们都会竖起大拇指,以表感谢和赞同。 在他们的心目中,克林顿不仅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解放了他们的思想。 1998年前,电脑是村里很多人听都没听说过的事物,2003年,村里不仅买了自己的第一台电脑,而且还制作了自己的村委网页,通过这个网页,渔村人用朴实的语言、精彩的图片,把自己最丰富、真情的一面展示在了世人面前。 现在,每隔几天,一条新的旅游信息就会从这个窗口弹出;一到秋收季节,村里的沙田柚、橙子也会从这里散发出阵阵清香…… 旅游让渔村人学会了思考。 他们翻档案,查村史,发现:自明正德年间(1506-1521)建村以来,渔村历代将官,富绅层出不穷。明代有进士赵海吾,清代有进士赵卫卿、赵际隆等6人,清末有维新派首领康有为的弟子,参加“公车上书”的赵春台……至现当代渔村在外任县(知事)、处长以上官员的达20余人。   1921年冬天,时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的孙中山先生,率船队三百余艘,从广东溯流而上,经阳朔时,就曾在渔村逗留渔村宣传他的革命思想。 “来渔村的名人,克林顿并不是第一人,而渔村其实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这些,渔村人祖祖辈辈也都清楚,为什么之前的渔村,人们闻所未闻?” 站在漓江边看着过往的游船,想起以前的生活,赵家帅说,今天的渔村人常常会在心里这样问自己。 桂林生活网—桂林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