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漓江特别报道]流金的水道
来源网站:2 发布日期:2007-09-26
[走漓江特别报道]流金的水道
-
2007年7月19日 作者:记者 郑斌 黄月波 文烨 郑利平
漓江不仅给桂林带来了太多的现实利益,也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记者 郑斌 黄月波 文烨 郑利平 夕阳西下时,游船一艘接一艘从阳朔向市区返航,长长的船队荡起的波浪,在夕阳下泛着金波,整条河流,被笼罩在金光闪闪中。
对两岸的人们来说,现在的漓江,确实是一条撒满了黄金的水道,无数人在这条河流上寻找到自己的位置。
很多人的命运和身份,因黄金水道而改变。
漓江边的城市、城镇,也因此改变。
17年前偶然的选择,苏俭红登上了漓江游船,并让她的人生变得幸运
坐在返航的船头,35岁的苏俭红双手托腮,静静凝视着两岸象母亲的面孔一样熟悉的山水。
这样的凝视,在苏俭红的生活中,已持续了17年。
1990年的一次偶然选择,她登上漓江游船做了一名解说员,成为漓江上的导游。每天日出随船顺江而下,日落逆水而归,在为十数万游客作过这段神话山水的讲解后,苏俭红的生活不知不觉与漓江密不可分了。
今天,苏俭红已是她所在的航运公司的客服经理,不用每天都随船导游,她更多的时间,是在岸上的办公室里从事管理工作,但她会经常想起自己在船上的岁月。
”我刚上船当导游时,刚好是桂林旅游市场开始规范的时候,全国各地游客像潮水一样涌过来,漓江游船上的讲解员个个都累得喘不过气来”。
在漓江游船上,导游员不仅要一路为游客解说风景,还要做细致周到的服务工作。
每天天刚蒙蒙亮,苏俭红就要上船开始一天的工作,到下午从阳朔返航时,她又要开始打扫船上卫生,然后在枯燥而乏味的返航中熬过6个多小时直到天黑。困了累了,将沙发拼起来就是床。
由于夜行船上不准开灯,没有灯光,没有电视,陪伴她的,只有舱外江水拍打船的声音……
苏俭红的工作干得很出色,1995年,她被评上桂林市优秀导游员,从临时工转为了公司正式工,并得到重点培养,慢慢走上领导岗位。
在漓江上,和苏俭红一样的导游员有四五百人,而每条游船上,还有十多名船员、厨工、服务员,这是一支数千人的大军,每一天,他们都在相同的路线上做着相同的工作,都依赖漓江百里画廊生存着。
对他们来说,漓江的现在,是他们的生存之本,漓江未来,也是他们的未来。
美丽的漓江,给一些富有勇气的人带来致富的机会
1994年4月16日,是黄顺付这一生中比自己生日还重要的日子,任何时候他都不会忘记。
那一天,他倾囊而出采购的三艘游船下水,那一天,他从漓江上一个普通船民完成了向船老板的角色转换。即使在今天,他除了那三艘船,还拥有了自己的大酒店、自己的房地产开发公司,他依然认为,这一切都与1994年4月16日那一天有关。
47岁的黄顺付,原来还还只是大圩水运队的一名船工。
这个船队,也是他父亲和爷爷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幼年时期令黄顺付印象深刻的,就是爷爷和父亲开着船从桂林到梧州跑上跑下运货,年复一年的忙碌。
大圩水运队有几十名员工,和黄顺付一样,他们也是子承父业,祖祖辈辈靠奔波于漓江维持生计。在他们的思维中,这是一种固定的生活状态,千百年来谁也不希望去打破它。
然而,随着漓江水路运输功能的完结,他们最不希望看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1979年,水运队为了维持生计买来一条挖沙船,把他们从船民变成了”沙民”。
接下来的日子,每天黄顺付和同事一起开着沙船挥汗如雨地去漓江掏沙,看着一条条满载游客的船从身边溜过,黄顺付更感自己对过去生活的不满,眼前的一切,让他隐约意识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商机的降临。
1983年,他主动放弃船队的”铁饭碗”,东拼西凑几千块钱造了条木船,摆起了圩渡。
船在大圩码头下水的那一刻,如涌潮而来的渡客,很快就证明黄顺付判断的正确。越来越多来自本地的或外地的形形色色的人,乘载他这条小船来回穿梭于漓江两岸,也让他获得了以前在水运队从未有过的满足。
摇舟摆楫很累,却很顺利地为黄顺付赚取到人生的第一桶金。
有了这桶金,黄顺付也有了更大抱负。
1994年,黄顺付拿出自己的所有积蓄,又东挪西借凑够了100多万元,到阳朔船厂订购了3条钢质的游船。
这3条船,在之后的13年为他带来了大量财富,在这个财富积累的过程中,黄顺付就像一个历史的缩影,见证着漓江航运从起步到辉煌的演变。
现在,漓江上已有近300艘游船,这些游船的背后,很多人有着和黄顺付一样的致富经历。
漓江旅游带来的机会,让很多行业从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漓江旅游的从无到有,也是桂林旅游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最直观的变化,就是旅行社越来越多。
胡湘娥,桂林最早的一批导游,现任桂林中国国际旅行社副总经理。在她眼中,她个人成长的经历,几乎就是现代桂林旅游的发展史。
1980年8月30日,胡湘娥从部队退役踏上漓江游船,正是漓江旅游的起步阶段,那时桂林还没有一家正规的旅行社。按胡湘娥的说法,当时也不会有人搞旅行社,”整条漓江就十几条船来回跑,每天来往的市民、游客却有几百上千人之多,只要有船,沿河看见游客搭上就走,谁还会花精力搞这个,还不如造条船。”
排队买票游漓江是80年代漓江旅游留给胡湘娥最深的印象。那时漓江导游只有十几个,他们几乎每天要带4、5个团来回穿梭于桂林阳朔,一天下来光介绍景点就讲得嗓子发干。
两年后,也就是1982年,桂林陆续出现旅行社。一开始是两三家,到1987年一下子增加到了10多家,90年代又增加了10多家,而至今,桂林的旅行社已经增至80多家。
80多家旅行社,对一个人口只有70万的城市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数目。与之相伴的,则是漓江游客数量的激增:1980年漓江游客只有19万,到1987年已疯狂增至144万,到2003年,已至180万。
旅游改变着桂林,而每一个行业也在这种改变中寻找着自己的发展机会--
2006年,我市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稳步发展,实现增加值229.24亿元,增长14.5%,酒店业、交通运输业增幅都超过了20%……
能靠近漓江吃上旅游这碗饭,就等于淘到了金
与旅游相关的每个行业、地区都依托着漓江在发展,对这些行业、地区而言,吃不吃得到旅游饭,和吃多少旅游饭,决定着它们之间的差距。
这种差距,杨堤乡的人们深有感触。
杨堤乡和兴坪镇、草坪回族自治乡一样,都同样坐拥漓江山水,但经济状况却大相径庭。
草坪乡、兴坪镇人靠漓江做旅游吃饭,家家”打开门就是钱”,把自己的年人均收入从原来的几百元提高到了3000多元,渐渐尝到了生活的富足,而杨堤乡至今依旧奋战在贫困线上。
20年前,这三个乡镇都处于同一经济水平线上,那个年代,他们都见证了漓江旅游从起步到蓬勃发展的过程。看着商机的出现,草坪乡、兴坪镇主动利用漓江资源,建景区,造码头,开饭店,在上世纪90年代先吃起了旅游饭。
而直到5年后,杨堤人才意识到,背靠漓江也是一种财富,并开始寻找旅游开发项目。
1997年起,杨堤乡先后开发了乡吧岛等项目,但已难弥补落后5年的差距。
杨堤人一直在努力创造机会,当地人称,有人甚至专门进过山想找一些稀奇古怪的洞、石或水,试图也造自己的”冠岩”景区。
2002年,桂林徒步旅游的兴起,让杨堤人看到了商机,他们借势开辟了杨堤至兴坪漓江徒步观景线路,并很快收到了效果。从2003年起,这条穿越杨堤8个村的观景线路,每到周末都能吸引几百人来杨堤徒步,”五一”、”十一”黄金周高峰期,甚至一天多达几千人。
现在,杨堤乡这条徒步线路每年可创收几十万元,这些收入扣除必要的税费开支,乡政府都分给了线路覆盖的2800位村民,这就表示每年他们可以得到100多元的收入。
在此之前,这些人虽然生活在漓江边,据介绍,他们却从不涉及旅游,每家每户只靠种田维生,年人均收入不到百元。
旅游带来的收入增加,让他们重新认识漓江。
有专家称,桂林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至少有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十直接或间接来于漓江旅游的贡献
漓江金灿灿的水流淌过,给予了她所能给予我们的一切。
2006年,漓江航线共接待中外游客228万人次,同比增长18.49%,航线收入近5亿元,再创历史新高。这一数字,相对于去年桂林旅游总体的68.75亿元收入,所占比例依然很小,但漓江对于桂林旅游和经济的导航性作用一直如故。
有专家分析,桂林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其中至少有1/10至少1/20是直接或间接来自于漓江旅游的贡献。
几年前,著名学者余秋雨到日内瓦旅行,有记者问他,欧洲最值得中国快速仿效的事情是什么,余秋雨的回答使他们既惊且惑:”旅游。”
余秋雨进一步解释:”不仅自己外出旅游,而且欢迎别人到自己的地域来旅游。众目睽睽的流动性注意力是一所最好的学校,足以使山河重整、人格再造。”
漓江,使桂林人学会了生存和发展。
许多偏僻、封闭的乡村,千百年只知道农耕渔樵的乡民,因为漓江懂得了经商,因为漓江知道了学习,因为漓江了解了现代文明,明白了自己的价值,也因为漓江知道了世界的博大,并逐渐产生出进入这个世界的勇气,找到了进入这个世界的途径。
陌生的外部世界,在他们眼里显得越来越熟悉,他们在思想行为开始与整个世界接轨。
漓江不仅带来了他们经济收入的提高,更重要的,它放飞了他们对未来的希望与梦想。
桂林生活网—桂林晚报
上一篇:“八办”陈列创新带来游览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