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漓江水长清——兴安县全力保护“母亲河”纪实
来源网站:2 发布日期:2007-09-26
保漓江水长清——兴安县全力保护“母亲河”纪实
-
2007年8月14日
本报通讯员 蒋忠民
天下漓江,源自兴安。
漓江在兴安县境内流域面积111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50%。它不仅是兴安人民生存发展的命脉,也是桂林的母亲河,是整个大桂林的生命线。
生活在漓江源头,是一种幸远,更是一种责任。肩负着守望漓江源重任的兴安县,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漓江生态环境的保护。特别是近年来,兴安县紧紧抓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按照人与社会、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为载体,突出生态立县的指导思想和建设漓江源区生态环境的工作重点,狠抓造林绿化,大力实施生态工程和加快实施漓江补水工程,不断加大漓江综合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千方百计保护好“母亲河”,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目前,全县林木蓄积量560万立方米,比2000年增加了9.1万立方米;2001年以来共建沼气池14500座,现全县累计建沼气池36220座,相当于每年减少薪炭林消耗量10万立方米或少砍伐森林面积3000公顷以上。全县森林面积14.61万公顷,森林蓄水能力约3亿立方米,有效地保护了漓江的生态环境。
加强林业保护与开发,全力打造“生态漓江”
近年来,兴安通过积极争取珠江防护林、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项目,大力实施林业生态建设战略,致力培育和保护漓江区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
大力开展造林绿化,努力扩大森林资源总量。“十五”期间,全县累计投入6000多万元,完成漓江区造林10万亩,完成义务植树477万株、四旁植树157万株,并通过了上级的检查验收。
坚持开展科技兴林,积极调整林种结构。全县“十五”期间累计种植速丰林2万亩,同时每年组织营林、森防技术骨干积极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累计发放宣传资料5000多份,深受林农欢迎。
认真贯彻《森林法》,严格实行限额采伐制度和执行《县级领导干部任期森林资 源消长目标责任状》。加大森林案件的查处力度,积极有效地保护森林资源。2006年,全县查处森林案件175起,其中刑事案件25起,严厉地打击了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行为。
加强生态林建设,增强水土保持能力。兴安县取消国家级生态林的采伐指标已有7年,每年少采伐天然阔叶林3万立方米,7年来全县共少采伐天然阔叶林21万立方米,加之未砍伐的生态林每年自然生长,不断增加森林资源和提高生态林的保护水土、涵养水源能力,有效地防止了漓江源头的水土流失,产生显著的生态效益。
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切实改善漓江流域环境
对个别人受利益驱动在漓江上游一些河段非法采砂行为,兴安县委、县政府组织各方面的力量成立综合执法队伍,对此进行了严厉的打击。2006年以来,共立案查处非法采砂案15起,出动办案人员200多人次,炸毁采砂船23条,收缴、拆除采砂设备20多套,非法采砂得到了有效遏制。同时,为了更好地保护漓江,兴安县还对被非法采砂破坏的河道逐步进行了修复。
在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条例》等环保法规的基础上,兴安县按照上级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的内容,将漓江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的任务分解到有关乡镇,明确乡(镇)长为第一责任人,把此项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并作为年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制订发展规划时,产业布局重点放在农产品加工、高新无污染项目和生态旅游项目,三废排放达到环保要求,控制在环境功能区划标准以内。全县新上项目必须先进行环保论证,严禁在漓江上游区域新上污染严重、对生态环境破坏大的项目。加强漓江流域污染源的治理。对凡是会产生污染的企业进行限期治理,全面实现了达标排放。近几年,兴安县对新、扩、改建项目严格执行“三同时”,做到新上一个,治理一个,达标一个。
通过努力,漓江上游区域生态环境保持良好状态,水系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在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II类标准以上,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8.2%。
保护母亲河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多年来,在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母亲河”的生态环境得以有效保护,漓江流域兴安境内基本实现了生态和谐、山川秀美。兴安在保护好漓江上游生态环境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也为此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兴安漓江源区在桂林整个漓江源区占有重要的位置。作为位于漓江核心区的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机种17008.5公顷,属于兴安境内的森林面积9848.9公顷,占57.9%;兴安漓江源区生态林面积7.41万公顷,占全县森林面积的50.7%;位于漓江源次核心区的华江、金石林区森林面积4.9%万公顷,其中划为国家级生态公益林面积3.3万公顷,占67.3%,这些资源均位居漓江源区各县之首。
兴安自2001年实施国家级生态公益林补偿工程以来,全县6.98万公顷的国家级生态公益林实行禁伐,林区部分群众因此生活困难。
尽管付出了许多,但是兴安人民深知责任重大,对于漓江源头的保护工作丝毫不敢懈怠。然而,漓江不仅仅是兴安的,更是桂林的、广西的乃至全国的。保护漓江,仅仅一个县的力量显然太弱小。这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个统筹的规划,阵实施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规范天然阔叶低效林和残次林改造的审批,鼓励群众改造低效林和残次林,以利群众发展生产,解决生活出路;对漓江源区保护单位和群众关于给予大力的政策和资金扶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