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桂林会展新闻> 桂林人文精神:在勤奋刻苦中成就自我――关于博学奋进

会议小助手

桂林人文精神:在勤奋刻苦中成就自我――关于博学奋进

桂林人文精神:在勤奋刻苦中成就自我――关于博学奋进 - 2007年8月23日 作者:记者刘教清 探讨桂林城市人文精神之六   记者刘教清 这是一个充满想象空间的城市,布满时间痕迹,饱含生长能量,2000多年间的巨变,展示出桂林魔幻般脱胎换骨的历史。 善于学习,在奋进中汲取养分,让人们找到自己生活中的影子,同时,也更加清晰地看到,今天的这座城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1年前,林忠走出大学校门成为一名普通教师,从学校跨入社会,身份的转变,让他感受到了与校不同的学习环境,但这只是他一个人的改变。21年后,林忠已是桂林中学的副校长,身份再次转变,却有了不一样的意味。21年来孜孜不倦的学习,不仅让他取得了个人突破,参与编写了《让生命之光闪耀》、《中学历史导学●世界近现代历史》、《3+X高考夺标方案》、《广西普通高中毕业会考指南历史》等书籍,在他和这些书的影响下,更使数以万计的莘莘学子成为栋梁之材。 一个人影响一群人,一群人决定一座城。 这是自然法则。追溯历史使人相信,桂林山水孕育出一代又一代的知识新人,他们身上所折射出的,不仅仅是博学的个体,更代表着这座国际化都市与众不同的求知品格。   超越自我成就自我 每天早晨6点,林忠就会起床来到桂中的操场上锻炼,透过两片厚厚的眼镜片,注视着操场上的一举一动。 眼前所见,是近600名高一新生军训的情景。开学前,林忠主抓这项工作。 看到新生整齐划一的步伐,林忠微微一笑,他仿佛又看到自己3年前出版的《让生命之光闪耀》书中的一些影子。 编写这本书,林忠把人文教育放在首位,认为理念求真是关键所在。书中表达的一些意境,让他记忆犹新:“翻开人类的史册,我们会发现,那些仅有才而无德的人,被视为“小人”;而那些真正成功的人无不是品德高尚的人,他们成为自尊、自信、真诚、正直的化身,他们善于思考,勇于创造……” 这本书告诉林忠一个道理,要成为一个顶天立地之人,除人心胸宽广,品行端正外,重要的是要有不断求知进取的精神。 林忠大学毕业21年,一直在桂中执教,21年来不断地超越自我,林忠仍不满足。 生活在桂林,林忠觉得一个知识人本来就应该满足于现状。求知,永无止境。 他最佩服的莫过于从自己学校走出的4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著名物理学家李林、被誉为“核潜艇之父”的黄旭华、遥感专家童庆禧、“雷-丁方法”创造者雷啸霖。 这四位院士都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桂中学生,在他们身上所体现的知识品格,留给桂林中学学子、甚至于整个桂林,都是取之不尽的财富。 林忠依稀记得,9年前桂中百年校庆时,童庆禧院士千里迢迢赶回母校祝贺,面对后代学子说的那席话:桂林人的学习求知,与桂林山水一样唯美,求知贵在持之以恒,要善于超越自我…… 当夜,林忠无眠。 一个中学出4个院士,在桂林绝无仅有。然而,比他们更令林忠更感动的,是这个学校透射出的求知欲望,一代代莘莘学子走进这里接受熏陶,而后从这里出去影响别人,这不正是现代教育追求的文化传承?   林忠觉得,4位院士只是缩影,从他们以及那些不是院士但同样具有求知欲望的人的身上,体现的是桂林人面对知识、面对挑战、面对困难的一种拼搏精神。   这种精神,千百年前就有。 成就自我超越历史   桂林历代,从不缺乏奋进、博学之人。   2000多年前,秦皇大帝挥鞭开灵渠,注定让这片百越河川成为灵秀之地。中原文化与南越文化,儒家思想与土著风俗,千百年来在这里激荡,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教育氛围。   文风阜盛,人才辈出。千百年来,在漓江两岸,人们的身边发生着不同的事,但只有这些名字,成为历史中的重要标志。   石涛,末代靖江王朱亨嘉之子,擅长画画,画风新颖奇异、苍劲恣肆、纵横排奡,,影响清代以至现当代的中国绘画发展;   陈宏谋,清代桂林籍官员,为官48年,博学多才,政绩卓著影响深远;   王半塘,清朝同治中举后,列强瓜分我国疆土,他主动抗击,同情戊戌变法,直言敢谏……   在另外一些时间里,更多的人就像求知符号,连缀着桂林的历史文化,在今天,以一种凝重的姿态呈现在我们面前。 沧海桑田的靖江王府,它是我国现今历史最长且保存最完好的明代藩王府;清朝时为广西贡院,曾出4名状元,都是桂林人,其中,陈继昌连中解元、会元、状元。清代260多年历史上,仅有两人曾连中三元,陈继昌是其中一名。至今,我们走访王城正阳门,还可看到“三元及第”的字样。 追溯历史的脚步,不难发现,我们这座城市曾经创造的文化辉煌。 从隋代设科举考试到1905年废止的千余年内,广西共出过8名状元,桂林占6人,除此之外,还有桂林籍的文武科进士 2817 人、举人 2280 人。“三代翰林”、“五代连科”、“一县八进士,三科两状元”,在桂林,如数家珍。 桂林的教育环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学子,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这样的奇迹仍在不断发生。 2005年,桂林文科考生卢昫萤,以673分的总分成绩,成为全区文科类状元;同年,二附的李同学一路过关斩将,成为香港大学在广西首招2名学生中的一名。两年之后,桂中学学生张南飞以总分706分的成绩,荣获今年广西理科状元;与此同时,在桂林,还有28人被清华、北大录取…… 在已经过去的漫长时光中,这种传奇就像一种习惯,被桂林这座城市所接受。 超越历史追求未来 依靠历代文人的耕耘,桂林获得了一种文博的厚实,这也是这座城千百年来生命力所在。 文化,过去一直是这座城市的精髓,今天,当这座城提出打造“文化之都”时,我们更感古人对于知识那种执着诉求。 这种诉求,对近代教育家马君武而言,就是一种超越。 这种超越,延续的是学风,弘扬的是精神。这种精神,在桂林现在的8所高校,以及一批自治区示范性高中、普通中学,被诠释得淋漓尽致。 越来越多人走出去学习的同时,更多的人开始走进这座城市求知。据市招生考试院的消息,我市高考录取生一直在上升,去年录取的2.11万人,其中一半以上学生是从外地考入我市高校的。 人才的交流,在“走进来”与“走出去”中,展现出桂林一种无与伦比的文化环境。 当这种环境,与政府极力打造的“文化旅游名城”不期而遇,桂林人的求知精神,也被发挥到了极致。 求知,要的是让广大学子有追求未来的机遇。在这里,关注贫困生已被摆上一个战略位置,每年,政府不惜耗以巨资去帮助那些渴望知识的人,大规模的投入,不仅仅是对学子物质上支持,更多是对人们桂林这座文化城市的认可。   千百年前,曾创造中国建设奇迹的灵渠,将中原文化的脚步引入如诗如画的漓江边,千百年后,我们不得不感叹,历史赋予这座城市博大的造化。   这种博大,就像一种深不可测的力量,支撑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事、物,让我们理解,为什么2000多年来,人们对漓江的探索,进展是如此的缓慢;为什么每次在回望江源后的发现,是如此的石破天惊。 点评:求知精神在传递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哲理使人深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一个人、成就一个人。而知识需要去追求、努力学习,一个人的求知不为吹嘘炫耀,而是为寻真理,启迪智慧。 从古到今,桂林人勤奋好学,刻苦求知,勇于把无知变有知、多知,这种求知精神,一代又一代传递下来,也应当和其他诸如团结、拼搏、创新等精神一起,构成我们壮乡人民的一种内在精神,形成了一种无形的财富。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们看到,桂林人在历史长河中的求知过程,所表现出的端正态度、不畏艰苦、勇于拼搏的精神,在今天已引起共鸣。 诚然,求知不易。但种种迹象表明,桂林人正以一种低调的态度,勇敢求知不断进步。 这种进步,是希望! 桂林生活网—桂林晚报  杨珊珊(小姐) 电话:0773-3320666-2886393 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