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一”小长假的近郊乡土旅游火爆非常,但“回头客”为何不到10%。一些旅游业内人士呼吁,乡村旅游目前鱼龙混杂,数百亿元市场潜力亟待相关部门的规范。
2小时半径:乡村游潜力巨大
今年的“五一”小长假,很多旅游者都选择了“农家游”“乡土游”“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
苏州大学区域经济发展博士曾凡贞认为,目前乡村旅游已经开始遍及我国所有地区。从旅游时间上看,乡村游的范围应该是2小时—3小时的出游半径,这种旅游方式的存在将大大丰富我国居民休闲娱乐的需求。他预计,乡村游在未来3年—5年时间里,蕴藏着数百亿元的市场潜力。
“农家乐”暗藏三重危机

食品安全危机。不少旅游者比较乐于成群结队地在旅游中选择“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一些旅游者甚至现场购买农民还在饲养的猪、牛、羊、狗等牲口,要求农户现场宰杀后集体大快朵颐。常年从事医疗卫生监管工作的专家金志仁认为,这种做法实际上隐藏着不小的问题:现场宰杀的牲口很少经过检验检疫部门的检疫,其中暗藏的疾病游客甚至农户也无法分辨出来。而农户家中的碗筷也缺乏正规的消毒措施,没有卫生防疫部门的监管,很难达到与大城市相提并论的消费要求。
景区安全危机。从广西东兴的榕树头海鲜点,到桂林周边县区蓬勃兴起的小型旅游景区,旅游者所到之处,几乎都会面临着实实在在的停车难问题。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大部分乡村游客旅游归来,都在抱怨景区停车难,停车场缺乏安全保卫人员。

服务提升危机。点的菜两三小时都没上来,车被堵住好几个小时找不到堵车的车主,山上的猴子被说是自家养的却频频袭击游客……这些看似“乐趣”的经历,给不少有过乡村游的客人心里“添堵”。
曾凡贞认为,乡村游发展了五六年时间,服务提升依然是最大难题。城乡之间的价值观念、文化差距,导致乡村游在旅游资源优势显现的同时,服务“短腿”也在不断凸现。他说:“国际旅游业界公认,超过80%的旅游利润来自‘回头客’,而目前我国乡村游这一比例甚至不到10%。这样的状况值得反思。”
专家认为,当务之急,应对乡村游进行监管和规范,促进市场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