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桂林会展新闻> 灵渠铧嘴复原:一波三折的幕后故事

会议小助手

灵渠铧嘴复原:一波三折的幕后故事

灵渠铧嘴复原:一波三折的幕后故事     编者按: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的灵渠,不仅是桂林大旅游圈的一块瑰宝,更是世界水利史上的一块丰碑。灵渠的一草一木一直倍受社会各界瞩目。2005年12月14日,灵渠铧嘴恢复原址工程启动的消息经本报独家披露后迅即引起社会关注。然而,解放后围绕灵渠铧嘴恢复原址一波三折的幕后故事却鲜为人知。 1976年,提出恢复铧嘴原址 今年80岁的李铎玉尽管已离休10多年,但对灵渠的研究一直没间断。去年刚完成《灵渠志》部分章节的老人,对灵渠有着常人难以理解的感情。 30年来,李铎玉一直潜心灵渠历史研究,也亲身见证灵渠的历史。  “原馆长是兴安县研究灵渠比较资深的人”现任兴安县博物馆业务主管的左志强提起李铎玉如是评价,左在该县博物馆已任职20年。   回忆解放后首次提出恢复灵渠铧嘴原址工程的往事。2005年12月31日,在桂林的儿子家中,李铎玉老人向记者介绍。1976年夏季,时任国家计委主任的袁宝华来桂林调研时视察灵渠。由于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附近农民拆毁大天平78米,堵死北渠口,在渠内造田,当时流向湘江的北渠已不起作用。为此,汛期下游被淹的打鱼村村民要炸北渠,而堵渠造田的村民阻拦,当时两方拿着冲锋枪、机枪,准备打仗。后来,县政府县和武装部出面制止才避免死人。 当时,陪同袁宝华视察的县领导,向他汇报北渠被堵死造田,以及目前铧嘴并非原址时,袁宝华听后表态说,中国地这么大不缺灵渠这几亩田,被拆的大天平和被堵的北渠口应该马上恢复原貌。另外,袁宝华还询问为什么不让铧嘴恢复原址。 事后,兴安县对袁宝华的指示很重视,在文物部门支持下迅速恢复被拆掉的大天平,疏通被堵的北渠口。恢复铧嘴原址的计划,因当时专家意见不统一,缺少工程资金,一时被搁置。       “三七分水”模拟试验,延缓恢复工程 1985年,为迎接第二年在灵渠召开的全国水利史会议,自治区水利电力厅、广西水利学会史研究会当年8月组织由测量、地质、水文、水工、航运、历史、考古、文学、兵器等方面20多位专家组成综合考察队,历时11天对灵渠全方位考察。 考察结束后,围绕铧嘴恢复原址的技术问题,专家意见也有分歧。因清朝光绪十四年(1888年)兴安知县陈凤楼在《重修兴安陡河碑记》中记述“因铧堤旧址填阏,改置下游三十丈外”。 一派专家认为,所谓 “铧堤”是包括大小天平的总称。根据陈凤楼的记载,对比当时大小天平的长度与明朝严震直所记的长度(严震直修复后的长度391·86米,当时实际长度为474米),当地流传在分水村河边一棵树下有北陡旧址,可以判断陈凤楼记述的“铧堤下移三十丈”,是指大、小天平与铧嘴整体下移三十丈。 另一派专家认为,从历代修复灵渠情况分析,只是在渠道上或工程结构上作局部变更,而渠首工程部分大抵都是“咸复其旧”。清代以来对于修渠情况多有记述,此次修复工程的官员自当吸取历代先贤修渠的经验教训,不会轻率地把整个渠首工程下移一百多米。何况陈凤楼在碑文中除十五字简短记述之外,再没其他大小天平和铧嘴整体迁移的记述。另外,《广西通志辑要》关于增补兴安县水利的记叙中,对此次修复工程所用石方工程量精确到“丈”,所需经费精确到“钱”,却没提及整体迁移。倘若当时整体迁移,按常理不会对渠首工程整体下移这件大事只字不提。因此,他们认为只是铧嘴下缩三十丈。 1986年1月,广西水利电力厅经文物部门对大、小天平进行钻探,以及沿大、小天平和铧嘴现址往上钻探寻找遗址,只发现铧嘴遗址,没发现大、小天平遗址。事实证明只是铧嘴下移三十丈。1988年,兴安县请示文物部门批准,沿铧嘴南侧边线往上游勘探和开挖探沟,在铧嘴上游73至80米处挖出原铧嘴基础,该基础淹埋在沙滩二米以下。当时,挖出松木桩三根,长条石一部分。亦证明原来铧嘴与现存铧嘴长三十丈。 1986年,全国水利史会议在灵渠召开,国内外100多名资深水利专家齐聚灵渠。会议期间,围绕灵渠铧嘴恢复原址的问题,专家们再次展开激烈争论。最后意见分成两派:一派专家主张恢复;一派专家认为目前的河床经过多年的冲刷演变,已形成稳定模式,没有再恢复的必要。最后专家达成共识:恢复铧嘴原址必须先做“三七分水”模拟试验,根据试验情况再定是否恢复。 受广西水电厅委托, 1989年广西大学土木工程系历时四个月1/100比例对灵渠大、小天平“三七分水”模拟试验。模拟试验结果:按进行,在广西大学操场上经过4个多月的实验得出结论:上游来水大于828立方米/秒时,进入漓江之水仅占4·25%(南陡无中间桥墩),进入湘江的水占95·75%;上游来水100立方米/秒时,入漓江之水16·5%,入湘江之水83·50%;上游来水28·72立方米/秒时,水量与大小天平持平,无水泄入湘江故道,此时入漓江之水38·50%,入湘江之水为61·50%,基本上为“四六分水”。上游来水16·31立方米/秒,入漓江之水为54·87%,入湘江之水为45·13%。试验证明,上游来水越少,入漓江之水越多,甚至入漓江之水占60%,入湘水40%,成“倒四六分水”。 综合模拟试验结果,自治区水电厅专家不主张恢复灵渠铧嘴原址,铧嘴恢复原址工程计划再次被搁置。     恢复工程:2005年平静启动 元月3日,兴安县博物馆业务主管左志强向记者介绍,1998年国家投入国债2000万元对灵渠维修,其中包括恢复铧嘴原址,铧嘴恢复工程计划又一次摆上日程。 当天,该县文化旅游局孙副局长也向记者提供国家文物局先后两次对铧嘴修复工程的批复意见。“原则同意所报灵渠铧嘴抢险维修项目”、“考虑到灵渠目前仍在水利上发挥作用,铧嘴修复后可能会对现河道、水流等产生影响,请你厅组织原设计单位会同具有水利工程勘察设计资质的单位,在对方案进行深研究的基础上,完善设施,另行报批。”2002年12月25日,国家文物局对自治区文化厅报送的灵渠铧嘴修复方案批复两条意见。 接到国家文物局的批复意见后,2003年自治区文化厅再次委托专家模拟试验,以论证恢复铧嘴的可行性。当年8月,专家组从三方面进行了试验。 (一)关于三七分流的问题。通过试验研究可知,在现状河道的边界条件下,不管铧嘴长度是90米还是186米,所谓“三七分流”只能定义为东南流与东北流的比例,且该比例也不是一恒定值,而是随着流量的减小由三七分流转向六四分流(在大小天平不过流的小流量时,入漓与入湘的水量之比为6:4),真正入漓之水要比入湘之水少得多。有关文献记载的在古代的河流边界条件下,有“三分入漓,七分入湘”的分流比例。但是经过两千多年的变迁,湘江之源和它两岸的植被及生态平衡等情况与工程初建时的状况相差甚远(河中形成的沙洲便是一个说明),由于过去资料太少,渠道过水能力又有较大变迁,河道的冲刷与淤积无法用资料予以验证。 (二)关于铧嘴的作用。大流量时,铧嘴具有很好的纵向分流和导流的作用,此时,南渠和小天平的水流大部分来自纵向流,铧嘴起到良好的分水作用。另外,水流在经过铧嘴后,流向得到了较好的调整,水流更加平顺。铧嘴能起到较好的导流作用(其作用相当于现代的导航堤);小水流时,河中沙洲显露,来流主要是来自铧嘴前面的横向流道,所以分流和导流的作用不大。但是,由于铧嘴所处的位置,使它承接了对大小天平交接处的冲击力,作为保护大小天平,铧嘴的作用不可低估。 (三)延长铧嘴的利弊。如上所述,铧嘴依它的构造特征起到良好的纵向分流和导流的作用。如果把现状铧嘴延长到古铧嘴的186米的长度,从恢复铧嘴原貌挖掘旅游资源,扩大兴安县的知名度的角度考虑,无疑是具有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的。 最后专家组认为:“根据本次试验的结果,若延长铧嘴,不模拟其前面的横向流道,则经南陡进入漓江的水会更少。延长铧嘴,在其前面开了横向流道后,水流流态和分流比与现状差不多,水流更顺畅,水位略有降低。但横向流道的模拟及由此产生的水流影响需深入研究。根据实验的结果可推论,延长铧嘴并清除其前面的沙洲,不会引起水流条件的恶化,故认该恢复方案应该是可行的。” 2005年4月5日,国家文物局对自治区文化厅第二次呈送的《关于广西兴安灵渠铧嘴修复方案意见的请示》批复“我局原则同意”的同时,对该工程项目技术问题提出6条具体意见。 2005年12月14日,灵渠铧嘴恢复原址工程在一片平静中终于启动,工程预计2006年3月31日竣工。 桂林生活网-桂林日报作者:记者 张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