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桂林会展新闻> 畅想——“第二条漓江”

会议小助手

畅想——“第二条漓江”

畅想——“第二条漓江” 在中国,水对城市的影响,像漓江这么显著、那么持久的、并不多见。水,丰满了桂林的躯体,赋予了桂林的生命;水,造就了桂林的品位、激活了桂林的灵魂。 对于世界,漓江因为有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做背景,而成为独一无二的河流; 对于中国,桂林因为有漓江作为载体的山水文化,二成为独一无而的名字; 对于桂林,因为生命所依、命运所附,漓江成为城市血脉之河。 然而今天,仅仅拥有一条漓江,对于桂林的发展来说,似乎已经不够。于是,人们在努力寻找更广阔的拓展空间。 2007年,这个激情四射的夏天,两江四湖吸引里的提升、桂林历史文化名城产业价值的初现、向西发展思路的高度明晰,使桂林人缔造“第二条漓江”的机遇越来月明显。“第二条漓江”灵感的萌生,来自于过去:7000年前,甄皮岩人因环境的变化离开漓江,从而获得新的生存空间: “第二条漓江”的理念实践,存在于现实:跨越历史的两江四湖工程,正创新着桂林山水文化的格局; “第二条漓江”梦想的拓展,寄托于未来:向西发展的蓝图,正勾画桂林未来多彩多元的经济格局。 两江四湖,在注入时代生命力后,成为 一副全心的城市人文景观画卷随着世人对它越来越多的聚焦,注定了“第二条漓江”成为现实。 人文历史,是桂林可以和漓江媲美的城市名片,把这张名片递给世界,等同于缔造“第二条漓江”。 向西发展,一个为了桂林的未来而必须作出的决策,远离漓江建设新城.市,乾坤挪移创建的新空间,无异于再现“第二条漓江” “两江四湖”的成功实践 桂林环城水系公司董事长罗桂江的办公室,在桂湖边丽泽桥头一栋楼房里,一个距离漓江又远又近的地方。 说远,是那里到最近的漓江边也有近3公里;说近,是桂湖里已流淌着来自漓江鲜活的水。 从落地的窗户望出去,罗桂江眼前,展现着两江四湖工程的杰作:不急不慢的流水,绿意盎然的湖岸,曲折通幽的小径,轻盈通衢的桥梁,悠然自得的人群,以及湖上川流不息的游船。 很多桂林人都知道,自己身边这座城市的历史,几乎就是河流的历史。而在漫长的岁月里,桂林人从来不缺乏做活水文章的灵感。 宋代环城水系,曾让那个年代的桂林人,在清澈流淌的湖水和穿成而过的舟楫里,记录下盛极一时的“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的城市水景观。 历史变迁,在依然充满诗情画意的漓江畔,宋代环城水系却日益支离破碎,除了一幅刻在石壁上的古老水系全景图,它留给人们更多的,是江湖断隔、淤泥充塞的现实场景。 让古老的环城水系复活,让复活的环城水系更加具有时代的生命力,需要更激扬的灵感和打破常规的勇气。 1998年,桂林启动了城市历史上最大的城市河流工程——两江四湖工程,用超越历史的灵感,唤醒沉睡的古代环城水系,用非凡的勇气,付与它现代文明的洗礼。 两江四湖,在继续维系这座城市记忆的同时,也焕发起它的生机,并悄悄开拓着桂林旅游的新格局。 几年侯的今天,作为当时两江四湖工程组织实施者之一的罗桂江,每天都能和别的普通市民一样,近距离地观赏到这个集“自然之韵、历史之寓、城市之光、生态之意、民生之娶”于一体的城市生态系统和开放的人文景观。 世界的目光,也同样被它吸引。 推出“两江四湖景区游”几年来,景区接待游客的数量,以每年10万人次的速度在递增着。 跳动的数字背后,昭示着两江四湖已具备“第二条漓江”的旅游特质。 一千多年来,桂林环城水系在漫长历史进程中,有过碧波荡漾的辉煌,也有过淤泥充塞的低落。今天,在现实社会需求的强大动力作用下,它得以超越历史,走到了可持续发展的路上。 超越的奥秘,在于它在适应社会变革与发展的需求中,与时俱进地发展了自己。 作为一部改写城市环境的宏篇聚制,两江四湖的证明着,人的无限创造力,只要合于自然之道和人文之道,有限的自然条件,也可以被理解成相对无限。 这对我们今后打造“第三条漓江”、“第四条漓江”,无疑是最好的启迪。 文化产业扬帆起航 在以自然风光闻名于世的桂林,经营一项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旅游项目,需要冒险。 但今天,王城旅游公司的戴东辉没有后悔他几年前的选择。 2001年,戴东辉和他的哥哥开始策划,把明靖江王府打造成一个精品旅游景点。在应和声寥寥的当年,这种选择,除了胆识,更需要理智的判断。 戴氏兄弟的胆识,来源于一种很直观的判断:历史和文化,在一个城市的根基。它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流淌并传承下来的文化血肉和骨骼。这是一个城市的文脉,加入它被湮没或者遭受割断,城市文明的起承转合和来龙去脉就会消失。 而延续并弘扬漓江文明所积淀的深厚历史文化,就一定能让它焕发异彩。 忍受了数年的寂寞,终于在去年,王城景区顺利获颁4A级景区牌匾,这让戴东辉的欣欣更加坚定。 盘点桂林的家底,它历史上的辉煌确实可以给我们带来信心。 一个世纪以来,考古学家对漓江流域的一次次考古发掘,使漓江上人类生息的故事最早可回溯到3万年前。 漓江两岸,人们曾种植和收获过广西最早的稻谷;把最朴实的泥土,烧制成据说是中国最古老的陶器。 秀丽山川,让远古的桂林人充满想像力,智慧通灵而富于艺术精神 在另一些时间,来自中原的人们,用最简单的工具,在漓江上游修造了无与伦比的水利工程---灵渠,让桂林随后有了城市的历史。 作为荆楚与百越的交汇处、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交融地,千百年来,不同文化的激荡,让桂林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以甄皮岩遗址为代表的史前文化,以灵渠为代表的古代水利文化,以靖江王府为代表的明藩王文化,以清贡院为代表的科举文化和状元文化,以桂海碑林为代表的山水诗文文化,以摩崖造像和栖霞寺等为代表的佛教文化,以红军浴血湘江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及个性鲜明的抗战文化,用形态各异的文化造型,凝固起我们城市的文化现象。 今天,由于这些文化现象的存在,使不少古老奇迹和生活仍然停留或流动在我们身边,它们所揭示的祖先的秘密,连缀起桂林城市的绚烂文明史,使我们拥有了非凡的底蕴。 自然天赋的山水文化,一直是桂林魅力所在。而历史成就的底蕴,则能让桂林的魅力更显独特。 具备独特魅力,才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公开秘诀。 但是,对于漓江,我们已把水的自然属性运用到了极致,却始终没能摆脱漂、游、乘、尝、观的被动接受状态,很长时间里,人们似乎不在意对水的文化属性去进行体验和感受。 相对应的,是我们把桂林旅游名城的桂冠用到了极致,而把历史文化名城的产业价值给忽略了。 不能汲取文化素养的旅游,是痛苦的跋涉和心灵的苦役。这关乎旅游者的素养、关于组织者的研究,更关乎开发者的眼光。 从漓江看向远处,岳阳楼与洞庭湖共在,滕王阁与赣江永存,都是因文因史而名的典型。这种典型带来的启示是,把历史文化与自然风光有机结合,才能为一个城市带来永恒的魅力。 可喜的是,今天,我们的城市正在确立历史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努力把历史文化产业由点缀依附状态向主流方向转化,把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充分运用起来,形成一条与漓江旅游价值并肩发展的文化产业链,用历史的沉淀打造一项朝阳产业,为桂林吸引世界的目光,增添新的内容。 这个朝阳产业形成之日,就是“第二条漓江”起航之时。 西部开发的乾坤挪移 最近的日子里,“向西发展”,成为桂林老百姓眼里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汇。 透过这个词汇,我们看到一个与保护漓江息息相关的决策。 农耕时代,以土地为最珍贵资源;工业文明时代,地下矿产资源尤为重要。 当人类步入21世纪后,关乎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什么呢?世界卫生组织预言,21世纪的战争,很可能是为了争夺干净的水而发起。 这是否意味着,21世纪,水能决定我们未来社会的状态? 如果成立,我们城市“向西发展”的未来规划所设计的对漓江水资源的关注,就具有了时代意义。 未来桂林的规划,是按照自治区“保护漓江、发展临桂、再造一个新桂林”的要求,确立“开发西部、优化中部、提升东部、适度发展南北部”的扩城战略,重点向西再造一个新城。 其中,扩城战略种关于“西部”的地域理解的背后,充满深意。 城内,西部指的是象山区、秀峰区和雁山区的西部;城外,西部指的是城西方向的临桂县、永福县,即使在城北的灵川县,今后发展的重点也被划定在县境西部范围。 这些区域,明显在避开漓江。 从地图上,我们很容易发现,漓江从北向南穿过桂林城区,来城区基本上以漓江为中心,从上游向下游“纵向”延伸着,人口、建筑、产业,拥挤在一个狭长的空间,争抢着漓江的水资源、两岸土地资源。 这种依附漓江并以漓江为中轴的城市发展模式,在历史以来成为传统、成为思维定势。 现在看,这种模式制约城市拓展和社会发展空间的缺陷已很明显。 “向西发展”的新地域构想,在未来城镇化发展的道路上,打破传统发展模式,绕开漓江,在推动城市构架迅速展开、开辟全新经济带的同时,也对漓江形成保护。 可以想见,西部开发,不仅仅是腾出空间,而更是在创造新的空间。随着新空间的产生,桂林经济的内涵必将更加丰富起来:以漓江为主体的山水旅游经济会因减轻了负担而丰富;以城市历史文化几点为主体的文化产业链会有更大的城市空间去加速转动;以新城区经济为载体的工业产业则会因获得更丰富的土地资源而突飞猛进…… 旅游、文化、工业同方异彩,对所有桂林人来说,无异于获得了“第二条漓江”。 绕开漓江,向西发展,建设新城,可以说是我们这座城市最名副其实的一次“自我解放”。 当一个城市以“自我实现”和“自我解放”为它的人文精神时,这个城市的前程远大当然毋庸置疑。 河流的自然属性与城市的经营之道其实存在诸多暗合,水流的热性,本身能给城市经营者提供多方位的启示和思考。 生命力生生不息,河流奔流不止。河流的生命力在于它的永不停歇的流动性,在于它的后浪推前浪的前进性。一个城市也一样,若想达到理想的目标,就必须象流水一样,有乘势而流、顺势而流、因势利导的前进性。 向西发展,再造“第二条漓江”,就是我们城市想要达到的理想目标,在前往这个目标的路上,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除了像水流一样永不停歇地前进,还有更重要的,就是打破观念束缚,树立全新市场观、发展观和优势观,实现跨越。 在这个层面上,打造“第二条漓江”的理念,就显得更为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