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人文精神:像画山水那样描绘人生——关于书香气质
来源网站:2 发布日期:2007-09-26
桂林人文精神:像画山水那样描绘人生——关于书香气质
-
2007年8月20日 作者:记者 李富宁 实习生 张金泉
探讨城市人文精神之二
记者 李富宁 实习生 张金泉 说人文,离不开地理。任何一个地方的人文历史,总与那里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
历史以来,桂林的人文,一直浸润着山水文化的特征。桂林所独有的山水地貌,给桂林的城市人文渲染了讲求唯美的气质。
追求着这样的气质,桂林人的性格特征里,也就多了一份唯美的执着。
很多桂林人画山水、写水墨,看似描摹着美景,实际上无时不在展现着描摹者心中那份对美的追求。
这种执着追求,也就构成了桂林人个性特征里的一种共性。
把山水溶入血脉的艺术追求
随着《碧莲峰里住人家》等众多画作被天安门、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等收藏;随着40米长的《阳朔揽胜》画卷多次被选送到日、韩、美等国展出;随着《潘义禄山水画集》、《阳朔名胜画选》的出版,潘义禄在他年过70的时候,在画坛上声名雀起。
今年77岁的潘义禄至今记得,李可染多年前对他说的一句话——“没有画不好的画,只有没画完的画”,为了一幅永远画不完的桂林山水画,为了明白一个朴实又深刻的道理,潘义禄用了一辈子。
9岁时,潘义禄就扎根在漓江边,百里漓江秀山丽水从此牵引他的灵感,指引他走上绘画的道路。
天天走在漓江畔,使他对漓江有了更深的感悟,吃饭时漓江在他碗中,喝水时漓江在他杯中,睡觉时漓江在他梦中,桂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融进了他的骨血,幻化成他用丹青书写的形象。
和潘义禄一样,把漓江的山水视同自身血脉、视同艺术之源的人很多很多,除了桂林本地的艺术精英,也有来自全国的艺术大家。他们一批又一批背着画板、带着速写本奔漓江而来,来这里寻找独具桂林特征的艺术气质。
在漓江边,潘义禄邂逅过李可染、罗铭、阳太阳、黄独峰……他们在这里探讨艺术、研习国粹,相互间碰撞着山水带来的激情和灵感。
用尽半个世纪的时间,潘义禄流连于江上每一座青峰、细品秀美山水的每一点细微变化,每多走一步,对桂林山水的理解就更深一层,感觉自己的血管里流淌的,都是山水的影子。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种山水扬一种精神气,在漓江两岸这片热土上,秀丽的山水风光和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感染着一代又一代像潘义禄这样的文人墨客。他们要么足不出漓江,悠然纵情于山光水色间自得其乐,要么一鸣惊人,一笔定春秋,在中国画坛上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以山水为主题内容的水墨画,对内说,成为了桂林人值得骄傲的本钱,对外,它展现的则不仅是画技画法,更多的是独具桂林山水特征的文化精义。
千百年都画不完的山水
桂林绘画历史悠久。
清代,生于桂林的大画家石涛以山水画著称,他笔调洒脱超逸、风骨高雅,是我国绘画史上别具一格的一派宗师。
近现代以来,徐悲鸿、廖冰兄、叶浅予、张安治、丰子恺、关山月等数十位知名画家流连于桂林山水间,创作了许多传世的山水画。
到了当代,帅础坚、阳太阳、黄格胜等众多桂林籍画家,创作了大量以漓江流域地域、文化、人文为内容的绘画作品,而他们,正是推动“漓江画派”形成的旗帜力量。
现如今,“漓江画派”已被重新定义,他们来自全广西,广西秀美山水是他们的创作主题,传统中国画是他们的创作主体。这一画家群体风格趋同、手法相似、观念一致、思想统一。桂林漓江已不再是“漓江画派”单一的绘画内容。
但桂林籍画家反映漓江流域田园风情、山水民风的绘画作品,仍是推进“漓江画派”发展的一股力量。
肖舜之和他的国画作品就是其中之一。
而他,并不以漓江山水画著称,他的作品,以藤蔓植物见长,他的作品,充满灵动而富有变化的线条。
在肖舜之的个人主页上,评论家刘新这样写道:“藤蔓枯枝是肖舜之表达自己内心感受时运用最多的视觉符号,借此着意去营造画面上更本质、更纯粹的形式密点效果,另开一种南方山水的情调和自家园地的风尚。由于肖舜之长期生活在桂林,这些情调和风尚也是针对桂林自然物貌的另一种视觉解读。我们更多把桂林定调在了山水雾霾、倒影漓江的格局里,事实上,桂林四季分明,人姿仙态,其中的风物情调就是一个很大的审美领域。不一定是碧山清水。”
肖舜之认为,漓江是桂林人的母亲河,对来到这片土地上的画者,漓江慷慨地充当了他们最重要的模特,许多画家从漓江走出去,将漓江山水画作为自己绘画技艺的“突破口”。
他认为,更重要的是,漓江山水给流域内所有人带来巨大的影响,这个影响不仅仅是感官上的,更多的,是一种内涵、一种生活方式。
肖舜之指出,从地理位置来看,桂北,拥有独特的山岭地形、秀丽的山水风光和丰富的植被资源;从人文看,桂林有石涛、陈宏谋这样的历史人物,有丰富的抗战文化……除了漓江,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创作的人,其实还有很多独特的东西,可以作为绘画素材的东西太多太多,即使是描绘漓江,也还有很多不同的角度。
肖舜之说:“最关键的是,画家要在自己生活的土地上,冷静思考,深入生活,去追求、去创作属于自己的东西。”像这些文化人一样,无数普通的桂林人,都自然而然的把自己的生活融入到山水中,不管是刻意或不经意间,这里的生活总与山水相切合,表现出最舒适、最和谐的状态。
这种现象,似乎已成为桂林特有的文化特质。无论在何种门类的艺术里,无论摄影、戏剧、书法或者文学,只要它是在桂林植根,都不可避免地要打上山水的印记。
桂林人已经习惯、并喜欢将自己与山水融合在一起,表达自己最执着的追求,追求最完美的情感。 点评:
著名学者钱穆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各地文化精神之不同,究其根源,最先还是由于自然环境有分别,而影响其生活方式,再由生活方式影响到文化精神。”
桂林的文化精神之所以与众不同,也正应了这句话,它始终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山水甲天下的自然环境,自古以来影响着桂林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进而影响到这个城市的文化精神。
桂林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山水风光,对所有人来说,都具有着很大的亲和力和吸引力,这方水土,既养人,也滋养文化,这是桂林文化发展上独一无二的地理优势。
所以,桂林文化的特征,在很多方面都与山水的特征有关,桂林人崇尚流水行云般的优雅、讲究历史的传统和礼法,主张沉静而不张扬的性格。具体体现在,桂林人习惯于闲适地享受生活、享受自然之美、自然之趣,习惯于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
这种特征,最终体现在桂林人执着追求一切美好的事物,好习文,知书达理的书香气质上。
也正因此,桂林才成为不缺乏艺术的地方,成为不缺乏文化的地方。
桂林生活网—桂林晚报